北伐名将--叶挺(1896-1946)
叶挺,原名叶洵,字希夷,三民主义转而信仰共产主义东方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同年先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宋庆龄脱险。1924年赴苏联粤军总司令陈炯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21年任孙中山新四军的领导人,杰出的军事家周田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广东省惠阳县的创建人和。先后毕业于广东陆军小学堂、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1922年6月,叛变时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中国共产党,由信仰。
1925年回国后担任铁军”之称,北伐军占领武汉后,部队大规模扩编,升任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南昌起义爆发后,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1927年12月只身潜入广州张发奎参加湖北汀泗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粤军)12师36团团长,独立团团长;随第四军12师师长和贺胜桥等战役,获“北伐名将”之美誉,第四军亦有“,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
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 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囚歌》以明志:“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1946年3月4日,经中共中央多方努力,叶挺始获自由,他出狱后第二天即电中共中央,请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我已于昨晚出狱。我决心实行我多年的愿望,加入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在你们的领导之下,为中国人民的解放贡献我的一切。我请求中央审查我的历史是否合格,并请答复”;3月7日,中共中央、毛泽东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上饶,湖北恩施皖南事变,在遭国民党军重兵包围的严重情况下,叶挺指挥部队奋起突围,浴血奋战8昼夜之久,在奉派与国民党军交涉时被扣押;他严词拒绝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先后被囚于江西,广西”集中营,在牢房中书写《主席电告叶挺批准其加入中国共产党,以“亲爱的叶挺同志”相称;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于山西省兴县黑茶山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
铁笔御史--邓承修(1841-1892)
邓承修,字伯讷、德安,号梅生、铁香,广东惠阳人。出生于清代道光二十一年,在清朝先后担任刑部郎中、监察御史、鸿胪寺卿、总理大臣等重要职务。同时极具文才,工诗,善书法,书法“瘦硬自成一家”,被论者称为“铁画银钩”。
邓承修在御史任上,刚直不阿,敢于进谏,痛陈利弊,不畏权贵,大胆揭露贪官污吏,号称“铁汉”。从1873年授浙江道监察御史起,至1885年9月奉命赴镇南关与法国使者会勘中越分界事宜止,12年间屡次上疏。疏论闱姓赌捐,大乖政体;关税侵蚀,婴害库帑;陈“七事”以纠正考场积弊,陈“八事”以肃澄吏治积弊。劾总督李瀚章失政、荒淫、贪酷,左副都御史崇勋无行,侍郎长等违制,大学士宝鋆、户部侍郎王文韶之老滑贪庸,学政吴宝恕、布政使方大、龚易图、盐运使周新誉诸不职状。先后弹劾高官十余人,甚至对权倾一时的李鸿章,亦敢于揭露其卖国投降行径。被誉为“铁面御史”。
邓承修是封建士大夫中的一个忠贞爱国主义者。1885年9月,受清廷派遣,赴广西中越边界与法国代表谈判勘界事宜。在谈判中,据理力争,寸土不让。在与法使签约中,法使多方恫吓,他不为所动,声明如只勘原界而不更正边界,“即断我头,亦不能从”。今广西友谊关(原镇南关)挂有邓承修遗像,以记其功绩;中越交界处,仍存有邓承修当年立的勘界碑。
邓承修热爱家乡,积极兴办教育事业。1887年,因病告老还乡,居惠州西湖,主讲惠州丰湖书院。1889年,在淡水创立祟雅书院(今崇雅中学),革命仁人志士郑士良、邓仲元、邓演达、叶挺等先后在此校就读,这批仁人志士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邓承修因其高贵的人格魅力备受人敬重与爱戴。
东江英杰--邓仲元(1886-1922)
邓仲元是赫赫有名的军事家,是孙中山的左膀右臂。邓仲元,名铿,原籍梅县,幼年时跟随父亲经商来到淡水。邓铿童年喜听太平天国故事,对孙中山鼓吹革命,极为向慕。1900年,淡水人郑士良奉孙中山命在惠州发动革命首义“三洲田起义(庚子惠州之役)”,更加深其影响,随考入广东军事学堂,将弁学堂,第四期毕业,期间秘密加入同盟会。1911年武昌起义后,任东江第一军参谋长,与陈炯明在惠共同发动起义,其中又率先在淡水发动,当时淡水城外,敌众我寡,敌强我弱,激战数日,几濒于危,邓铿身先士卒,在淡水帮会的支持下终于击败敌军,随之进军惠城,迫使清提督秦炳直投降。惠州一战,邓铿声名鹊起,后任军务部副部长。1916年,出任中华革命家东江总司令,并受孙中山命率军讨袁驱龙(济光)。战功卓着的邓铿,与朱执信、廖仲恺被同视为孙中山的股肱心膂,而后被任广州军政府第一师师长兼总司令部参谋,从粤军第一师走出了如李济深、叶挺、陈诚、薛岳、邓演达等一批着名将领,都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邓铿待人仁厚,律己廉洁,治家节俭,常常以减衣缩食来勉励家人,遗留在淡水老城红星社区的故居就是明证。
吉隆坡王--叶亚来
是杰出的拓荒者,卓越的战略家,成功的矿业家,也是开辟、建设吉隆坡的元勋。叶亚来又称叶德来,叶德来是他担任马来西亚吉隆坡甲必丹(当地最高掌权人)时用的名字,也有人称他叶来,是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开埠功臣。1837年,叶亚来出生于现惠阳区秋长镇周田村。1854年,叶亚来独自南下到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在当地的锡矿场工作,后来开始经营矿场生意。1869年,从吉隆坡第二任甲必丹刘壬光手中接过棒子,协助管理吉隆坡,成为吉隆坡甲必丹,他也被称为“吉隆坡王”,期间对当地社会生产和生活进行改革,组织卫队,重建矿场,铺设道路,引进投资,兴建学校等,这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了吉隆坡的繁荣和进步,叶亚来由此也受到了当地大多数客家人的拥戴。1870-1873年,叶亚来介入了土地争夺的雪兰莪内战中,作为主战场的吉隆坡遭到极大的破坏,财产耗光、负债累累的但叶亚来并未离开,而是坚持留下来重建吉隆坡。1883年,清政府授予叶亚来“例授中宪大夫叶茂兰敕赠三代”的荣誉。至今,吉隆坡仍保留“叶亚来街”及他的塑像。
三洲田起义领导人―—郑士良(1864~1901)
字安医,号弼臣,归善(今惠州)淡水人。1900年,当北方义和团运动全面展开,八国联军武装入侵之时,孙中山决定由郑士良率领邓子瑜、黄福、黄耀庭、黄江喜等在惠州三洲田山寨发动起义,郑士良负责指挥,郑到惠州后,联络惠、潮、嘉各属会党和绿林首领,集合于三洲田,待香港方面运来枪械,即行起义。
广东首位女共产党员―—高恬波(1898~1929)
幼名慕德,惠阳秋长周田村人。17岁考入广州妇孺产科学校。1923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广东省首位女共产党员。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高恬波担任国民党中央妇女部干事,成为妇女部长何香凝的得力助手。1924年7月,高恬波参加了彭湃主持的广州第一期农民运动讲习所。学习结束后,她担任了农民运动特派员,撒播革命火种,开展农民运动。1926年,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高恬波担任救护队队长。1926年8月,北伐军进攻汀泗桥的战斗中,她带队冒着枪林弹雨,奋不顾身地抢救伤员,在中弹负伤的情况下,顽强地将伤员救下火线,被官兵们称赞为救护队的“女将军”。
广州起义失败后,高恬波被党派到江西省委做妇女工作,兼任秘密交通、会计、庶务等事务。1929年12月,由于叛徒出卖,不幸被反动派逮捕,后英勇就义,牺牲时31岁。
长征女红军―—廖似光(1911~2004)
惠阳区秋长周田村人。中国工农红军参加长征的30位女红军之一,工人运动社会活动家。
1929年初参加革命,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曾任团支书。1930年春被派往香港,在共青团广东省委机关工作。1934年10月,她怀着身孕,参加了长征,任卫生部青年干事、休养连供给部支书等职。在陕北,历任共青团中央巡视员、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劳动保护部部长等职,与工运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两广纵队留守处政委,第三、四野战军总后勤部政治处副主任,武汉市总工会筹备会主任等职。1948年8月,被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后随四野部队进军中南,参加接管武汉、筹建武汉总工会工作,并继续南下,参加解放广东。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积极筹建广州市总工会。此后历任中共广州市委副书记兼市总工会主席,广东省工业厅副厅长,华南分局工业部副部长,中共广东省委工业交通部副部长,中共广东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等职。是中共七大代表,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