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惠阳概况 > 前景目标
惠州市惠阳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惠州市惠阳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2016-09-22 15:52:21    来源:    发布机构:区政府办    点击次数:-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
《惠州市惠阳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业经四届77次区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迳向区教育局反映。
 
 
 
                                       惠州市惠阳区人民政府
    2016831
 
 
惠州市惠阳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2020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实施意见》的精神,加快推进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建设,结合我区实际,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与面临的机遇、挑战
(一)十二五教育发展取得的成绩十二五时期,我区全面推进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全面实现了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主要目标,教育综合实力和发展水平居于惠州市排头兵的位置,为我区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区域教育体系日益完善十二五期间,全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协调发展,形成完整的区域教育体系,呈现出以政府办学为主、多种办学模式并存的大教育格局。
1学前教育蓬勃发展。至2015年底,全区共有幼儿园106所,5年来新增幼儿园29所,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2011年的90%提高到2015年的96.3%;各镇(含街道,下同)规范化中心幼儿园覆盖率达到100%,规范化幼儿园占比达95.3%。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全区公、民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分别达到 100%、80%;开展了城区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结对帮扶活动,实现了全区帮扶农村薄弱学校全覆盖。
3普通高中优质发展。实施了特色高中建设工程学校品牌发展计划,形成一批教育方式独特、学科优势明显、活动富有创意的特色高中。高水平普及了高中阶段教育,2015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了96%。
4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建立全区职业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快重点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等形式,大力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和创业型人才。2015年,我区普高与职教比例为5149,中职毕业生就业率达99.9%。
5特殊教育规范发展。投入2800万元新建了区特殊学校,逐步形成以特教学校为骨干、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辅助的特教格局。全区义务教育阶段三类残障少年儿童入学率达到98.5%,充分保障了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合法权利。
6成人教育和社区教育多元发展。进一步完善了区、镇、村三级科技文化教育培训体系,新建了老年大学,办好广播电视大学、成人文化技术学校,80%以上的村、社区建有标准化文化教育、农家书屋及社区娱乐中心,为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学习平台,逐步形成现代数字化学习型社区。
2.教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十二五期间,我区教育继续深化以均衡、优质、争先为取向的教育综合改革。开展了广东省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模式试点工作,实施了两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建构了广覆盖、高质量和有特色的学前教育发展体系;开展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改革,创设了一体两翼、城乡联动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式,着力促进教育投入、师资力量、城乡幼儿教育发展水平和不同群体教育服务四个方面均等化,进一步提高了区域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推进教师镇管校用管理制度改革,实行教师巡教制度,并继续推行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制度,解决了专业学科教师不足的问题,形成了合理流动、城乡共享的教师资源配置机制;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开展了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制对口招生试点工作,实行中心城区初中电脑派位和外来工子女就读公办学校积分入学等招生办法,保障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开展现代学校制度试点工作,探索学校管理去行政化,实行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开展了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创建精品课堂,进一步提高了教学质量;实行了电子教育券制度,对就读民办学校的所有学生给予补助;开展中小学绿色评价试点工作,改革学校评价方式,深化实施素质教育;实施学校特色建设与区域教育特色提升工程,形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品牌学校。
3.教育发展成果成效凸显德育工作成效显着,20122区教育局被中央文明委评为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20139月成功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区;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一步深化,20146月、12月先后通过了省级和国家级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督导评估验收;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我区中考、高考成绩连创辉煌,高考本科上线率从45.6%提高到2015年的50.14%,连续5年位居全市各县区第一,中考成绩稳居全市各县区首位。
(二)“十三五”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十三五时期,是我区教育实现高水平均衡发展、建成教育现代化先进区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区教育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的关键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确立了打造环大亚湾现代服务区、城乡统筹发展协调发展示范区、现代农业示范区、绿色循环经济示范区的总目标,既为我区努力构建四组团城市发展新格局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又对教育公平、教育均衡、教育开放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期待教育输送更多人才、提供智力支持、保障民生需求、促进社会和谐。我区教育必须把握这一历史契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多样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继续为全市教育改革发展当好探路者、示范者和引领者。
(三)“十三五”教育发展存在的挑战我区教育在迎来难得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尽快消弭时代要求与教育现状之间的落差,是我区教育未来五年必须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1.中心城区教育规模与城市发展规模不够协调,公办学位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随着我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改变,中心城区基础教育公办学位需求必将进一步扩大目前,中心区的公办学校不足、学位短缺,部分学校仍然存在大班额、设备老化、功能场室不足等问题,学位供给压力日益凸显。
2.各类教育发展的均衡程度有待提升,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偏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不足,办学成本分担、运行保障等机制不完善,部分幼儿园尤其是农村幼儿园运作困难,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入读城市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较难,家长负担较重;城乡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和教学质量仍不够均衡,公办民办之间、区域之间和学校之间仍有一定差距;公办、民办普通高中的比例不够协调,公办高中学位与其他县区相比仍然偏少,亟待增加;职业教育发展处于较低水平,专业设置、办学层次和质量仍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需要;特殊教育专业开设过少,办学水准有待提高;民办学校标准化建设仍然滞后,教育质量还需进一步整体提升。
3.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机制有待完善,高端教育人才比例偏低公办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够合理,尤其是农村教师队伍年龄老化现象较为突出;教师整体学历与教育现代化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高端教育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仍需加大;名优教师、骨干教师的比例偏低,后继乏人;民办学校(幼儿园)师资水平不高,工资低、待遇差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数量短缺;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较为严重,新建学校教师配备与教师编制供给矛盾突出,中心城镇教师编制配备不足,已不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4.教育教学管理和评价机制仍不够健全,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受限地方和校本课程的建设比较薄弱,课程体系单一;教学教研改革与创新力度仍需加强;实施素质教育的管理和评价机制亟需创新,对教师、学生的评价标准还不够全面、科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和资源配置还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需求,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应用水平亟需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较低,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亟待加强。
5.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亟需优化,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滞后政府对教育的治理方式仍需优化,政府职能的重心还未实现从注重行政管理向注重提高服务水平转变,教育治理的体制机制设计创新能力有待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尚处于试点阶段,学校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还未全面启动,办学自主权亟待落实;督政、督学、评估、监测四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还不完善,督政问责机制和督学责任区挂牌督导制度执行力度仍需加大;学校内部治理能力与社区、家庭形成教育合力的能力亟需提高;质量保障机制还不完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的建立和治理能力的提升任务艰巨。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聚焦惠州建成教育现代化先进市和国家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市的总体目标定位,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引领,以教育高水平均衡为取向,以提升教育品质为主旨,以深化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健全法治机制为保障,推进我区各级各类教育协调、优质发展,构建完善教育公共服务和保障体系,为建设美丽、平安、幸福、文化惠阳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发展目标
1.整体目标秉承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理念,坚持实施教育均衡、优质、争先发展战略,到2020年,全区素质教育的体制机制更加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多元,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更加均衡,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更加优化,终身教育的网络机制更加健全,全区基础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达到珠三角平均以上水平,教育质量和综合实力保持全市领先地位,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2.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目标
1)学前教育逐步建立起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农村学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基本建成政府主导、多元并举、优质普惠、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区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8%以上,农村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2%以上,残障儿童入园率达到85%,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指导服务率达到95%;全区规范化幼儿园要达到98%以上,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5%以上,公办园和普惠园在园幼儿人数占全区在园幼儿总人数的80%以上;区一级以上幼儿园达到80%以上,其中市一级以上幼儿园占比达到40%以上,各中心幼儿园全部创建为市一级以上幼儿园。园长任职合格率达到100%,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和教师资格证拥有率达到80%以上。
2)义务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100%,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9%以上,小学五年保留率保持在100%,初中年巩固率达99%以上,全面消除非正常辍学现象。十三五期间,重点解决好中心城镇部分公办初中、小学的大班额问题,全面实现五O班额工程。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标准化、均衡化、现代化的总目标。
3)普通高中教育进一步巩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成果,不断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提升普通高中硬件建设和内涵发展水平。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学力。积极建设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提高课程实施能力。逐步健全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完善普通高中办学体制和培养模式,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到2020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99%以上,户籍人口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98.5%以上,普通高中升学率达98%以上。大力提升高中教育质量,力争高考本科上线率、重本上线率向珠三角平均水平靠近。
4)职业教育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初中毕业生合理分流进入各级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高教育的招生比例接近5347。将惠阳新华印刷职业技术学校创办成省重点职校。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每所中职学校打造12个省、市重点建设专业。到2020年,全区中职学校在校学生达到10000人,基本构建起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5)特殊教育完善残疾儿童少年就学保障体系,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并逐步普及12年免费教育。不断完善特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区特殊教育学校的二期工程建设,开设初中班,使615三残儿童入学率达98%以上。到2020年,三残儿童全面接受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15年教育。
6)民办教育全面落实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举办学校;着力提升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待遇,进一步规范民办教育的管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推进义务教育民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到2020年,全区义务教育民办学校标准化覆盖率达100%。
7)成人教育与社区教育推进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采取各种办学形式,推动企业职工、进城务工人员、城市下岗和转岗人员接受不同层次和年限的职业技能培训或学历教育。到2020年,从业人员继续教育达10万人次。继续推动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形成一批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社区教育单位。各类学校、教育培训机构和各种文化设施有组织、有计划地向社区开放,努力满足各类人群的学习需求,并在区职业技术学校建立校企合作职工教育培训基地。到2020年,把我区建成学习意识普遍化、学习行为终身化、学习组织系统化、学习体系社会化的学习型城市。
三、主要任务与举措
(一)推进内涵建设,完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
1.优化布局,扩大供给。完善全区幼儿园的总体规划布局,根据城乡居住区规划和人口规模,配套建设幼儿园,实现学前教育广覆盖。加大投入,按照规范化标准,新建和改扩建13所幼儿园,完成全区幼儿教学点设施配套工程,升格一批正式幼儿园,解决城镇、城乡结合部和偏远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扩大城乡学前教育资源,努力满足各类人群的入园需求,并实现就近方便入园。
2.调整结构,突出公益。调整布局结构,进一步发展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园。贯彻落实《关于印发广东省加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粤教基201521号)的精神,城镇新建居住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与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和同步交付使用,建成后作为公共教育资源,无偿移交政府统筹安排,归教育部门统一管理,用于举办公办园或普惠性民办园。将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校舍,优先用于举办公办幼儿园。加大扶持企事业单位和集体办园的力度,服务社会公共教育。研究制定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扶持政策,保障在建设规划、土地供应、规费减免等方面与公办园享有同等待遇,在审批登记、分类定级、教师培训、职称评审等方面与公办园具有同等地位。根据省、市有关建设标准和认定指导意见,开展好普惠性民办园认定工作,逐年提高比重。
3.健全机制,激发活力。一是健全财政投入机制。研究制定公办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并逐步落实完善困难群众子女、特殊群体儿童入园资助机制,确保困难儿童入园。二是健全师资保障机制。完善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核定、补充制度;研究制定非事业编制幼儿教师工资待遇的指导意见,确保其人均月收入不低于我区平均工资水平,并将落实情况列入民办幼儿园年检内容,引导和监督依法保障教师工资待遇。
4.提高水平,优保优教。一是加强规范化建设。坚持软硬件建设相协调,逐步实现各类幼儿园师资、班额、教玩具、园舍等达到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二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培训,实施园长和骨干教师研修计划、幼儿教师在职学历提升计划和全员职务培训计划,并将落实情况列入年检内容。建立民办园园长、骨干教师免费培训制度,逐步完善学前教育从业人员准入制度,实行持证上岗。2016年底前,按照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补足配齐各类幼儿园教职工。三是加强保教质量管理。实行幼儿保教质量教研指导责任区制度。划分学前教育教研指导责任区,充实教研力量,对责任区内幼儿园进行业务指导。到2020年,区教育部门配备1名以上专职教研员,各镇设立专职或兼职教研员。探索构建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体系,建立科学导向,防止和纠正学前教育小学化行为。充分发挥优质幼儿园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名园输出管理,有效提升保教水平。开展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园试点工作。制定实施方案,建立专家指导机制,按计划逐步推进,2017年底前完成实验,形成实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区域策略和科学方法,2018年开始在全区推广,全面提升幼儿园科学保教工作水平。
(二)坚持教育公平,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纳入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作为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重点工作,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推动义务教育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方面的均衡,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
1.科学规划义务教育学校设置。2016年出台并实施《惠州市惠阳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通过新建、改建和扩建一批学校,解决中心城镇大班额问题。按照城镇化发展和人口变化的趋势,严格执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加强城镇新建住宅小区教育设施配套建设,重点推进半岛学校、花样年学校、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惠阳学校、棕榈岛学校、雅居乐学校和保利学校建设,确保学校建设与中心城镇同步发展。到2020年,全区学校的班额达到国家和省规定标准。
2.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2020前所有民办义务教育学校都建成标准化学校。实现公办与民办学校之间的师资配置、管理水平、办学条件、教育质量四个基本均衡
3.进一步落实两个为主的政策,实施全体外来工子女关爱工程,以入读公办学校为主,统筹解决非户籍常住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4.加强学校的内涵发展,严格规范办学行为,积极推进现代化学校建设,力争到2020年将全区所有的义务教育学校办成现代化学校。
(三)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普高优质特色发展加强学校内涵建设,推进普通高中办学模式多元化和育人方式多样化。结合我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实际,重点实施高中质量提升和特色建设工程,推动全区高中学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加强特色高中规划指导。引导各普通高中学校贯彻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理念,立足自身办学基础、文化积淀、师生特点和办学资源等因素,以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为抓手,着力构建富有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推动高中教育从分层教育向分类教育转型,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逐步形成高中教育百花齐放的发展格局。
2.加强特色学科和特色课程体系建设。鼓励和扶持各高中学校创建特色学科,积极探索与之相适应的运作机制、管理模式、队伍建设、资源建设和环境建设等,建立较为成熟的特色课程体系及实施体系,逐步形成稳定独特的办学风格,成为特色课程建设高地和教师研训基地。
3.创新合作共享机制。建立普通高中教学联盟,加大高中学校的开放力度,发挥各学校在特色领域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特色课程资源库建设和网络教研,实施全区高中优质教师跨校助教,满足各校对相关学科师资的需求,实现优质课程资源、优质师资辐射共享。搭建高中学生自主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科学习专题资源。探索建立普通高中与职业教育资源共享机制,积极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融通、普通高中和高校人才培养有效衔接,拓宽学生发展渠道。
4.加快华南师范大学附属惠阳学校的高中部建设。力争该校高中部2016年秋季建成使用,举办公办普通高中,增加公办高中学位2400个,解决好我区按公办普通高中录取的公费生学位不足的历史问题。
(四)加强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转型升级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发展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统筹职业教育与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促进职业教育规模、布局结构、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1.制定和完善职业教育扶持政策。建立健全职业教育发展目标责任制和专项督导制度,在条件保障、建设规划、资源配置等方面满足职业教育发展需要。
2.坚持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和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加强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充分发挥行业企业资源优势,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促进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加强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强化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探索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实施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新模式。鼓励行业企业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职业教育,积极筹措和吸纳社会资金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行业企业在发展职业教育中的责任。
3.完善职业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学生学业评价制度,引导学业评价向就业导向和社会评价转化。推进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双证培养模式。全面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施职业能力提升和创新人才培训工程。
4.积极营造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大力倡导尊重劳动、重视技能、重视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风尚,引导学生和家长树立新的求学观、择业观、成才观,促进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5.打造区域性职业教育品牌。2016年启动惠阳新华印刷职业技术学校创建省重点职校工作,对照评估体系的标准,逐项完善软硬件建设,力争在2018年底创建成功。推进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区职业技术学校、惠阳财经外贸职业技术学校和惠阳理工职业技术学校结合实际,各打造12个省、市重点建设专业,形成特色专业品牌。
(五)整合公益资源,完善特殊教育服务平台采取轻度残障随班就读,中度残障特殊教育学校集中就读,重度肢体残疾、脑瘫和孤独症儿童接受社区教育或送教上门等多种途径,完善残疾儿童少年就学保障体系,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1.加快特殊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期间,启动区特殊教育学校的二期工程建设,开设初中班,把学校建设成一所综合性的特殊教育学校,达到省优质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标准。
2.惠州市惠阳区普通学校幼儿园接受特殊教育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办法》。根据我区伤残儿童少年数量及区域分布等情况,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所有轻度残疾儿童少年均就近进入普通学校(幼儿园)随班就读。开展以个别化教育为特征的课程改革,提升随班就读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健全管理制度,配备资源教师和资源教室,创设有利于随班就读学生成长的良好环境。区职业技术学校要为伤残青少年学习掌握相应专业技术提供适宜的受教机会。
3.强化特殊教育财政扶持力度。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残疾学生生均公用经费水平,智障、孤独症、脑瘫及多重残疾学生,小学不低于11500/·学年,初中不低于19500/·学年;盲聋哑学生,小学不低于9200/·学年,初中不低于15600/·学年;附设特教班学生,小学不低于6000/·学年,初中不低于9750/·学年;随班就读学生,小学、初中不低于6000/·学年。
4.提高教育与康复的有效性。探索医教结合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教育与卫计、民政、残联等部门的合作,依托区福利院、残疾人教育康复指导中心等机构,为各类残疾儿童少年提供教育、康复与保健服务。
(六)加大扶持力度,提升民办教育发展水平
1.增加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在原已设立的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民办教育发展专项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
2.落实税收、用地等优惠政策。民办学校用电、用水、用气、排污、通信等各项公共服务,与公办学校执行同一标准。凡符合我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教育发展规划,政府同意立项新建、扩建的民办学校,按照划拨方式给予用地支持。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其建校用地和校舍建设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优惠政策。现有的规划教育用地,要优先满足周边居民对公益性普惠性公共教育设施建设的需求。
3.加快义务教育民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到2018年,义务教育标准化民办学校达90%;到2020年,义务教育标准化民办学校达100%。
4.提高民办学校师资队伍水平。将民办学校教师纳入全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计划,享受与公办教师同等待遇。教育部门组织开展的各级各类教师培训,民办学校不得以任何借口阻止教师参加,并严禁民办学校克扣教师参加培训期间的工资。到2020年,全区民办学校教师学历达标率要达到100%。
5.提高民办学校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探索民办学校专任教师津补贴实施办法,对符合条件的民办学校专任教师发放从教津贴;保证民办学校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教职工社保医保购买覆盖率100%;将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体检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标准与公办教师一致。
6.进一步拓宽民间资金参与举办教育的渠道。
1)科学合理制定规划。把民办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教育事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的协调发展,在承担发展教育责任不变、保证教育投入稳定增长的基础上,留出民办教育发展空间,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教育事业,着力优化教育结构。
    2)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教育各阶段。民间资本可独立投资办学,在产权明晰的前提下以合资、合作参股等方式办学。支持义务教育阶段民办中小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为社会提供优质的选择性教育服务。探索民办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体制和培养模式,发挥其在促进普通高中教育特色化、多样化发展中的作用。
7.加强民办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民办学校按照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要求对学生实施管理,加强学生德育工作,严格校风校纪。根据学校办学层次、专业设置与办学规模,不断加强和改善办学条件,建立相对独立的教学、实验、生活和运动场所,提升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
(七)健全网络机制,构建终身教育发展常态加强成人教育的统筹与协调,完善区、镇、村三级科技文化教育培训体系。
1.政府全力支持办好广播电视大学、中等职业学校、淡水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文化书屋和文化广场,充分发挥其在成人职业技能培训中的作用,把文化科学素养与实用技术培训结合起来。依托区委党校、区广播电视大学、教师进修学校、淡水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和其他职业技术学校,开展职业技能、就业选择、创业指导等方面的继续教育和培训。
2.全面提升社区教育功能,不断完善区、镇、村三级科技文化教育培训体系。重点建设好区老人大学、社区教育培训中心和村(居)民学校、文化站。实施社区学校等级评估工作,全面提升社区教育功能与办学品质。
3.加强广播电视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协助普通高校网络学院在我区的发展,逐步将网络教育延伸到企业、街道、乡村、家庭等各个方位,构筑起广阔的终身学习平台。
四、重点改革与创新
(一)推进办学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凸显多元、优质教育发展格局
1.探索名校集约化办学模式大力推广学区化和集团化办学模式,形成阶段性研究成果,促进城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建立学校发展共同体,加大理念共享、资源共享和成果共享的力度,切实解决本区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管理制度、课程教学和教师资源等方面不均衡的问题。
1)实施以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为载体的集团化办学试点。以优质导向,专业引领,主体激发,创新驱动的策略,建立并完善共同体管理体制,改革校长队伍任用机制和集团管理模式,建立并实施共同体捆绑考核评价机制。初步形成本区推广集团化办学的成功经验,包括共同体管理体制的科学构建,形成相对稳定的共同体合作领域和工作程序。
2)坚持课题引领促进内涵发展。以教育部重点课题为引领,积极搭建平台促进校际的交流和合作,促进集团内学校内涵的均衡优质发展。
3)加大人事制度改革力度,探索建立共同体内教师柔性流动长效机制,拓宽区域教师流通渠道,实现集团内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
 2.深化公办、民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
1)探索开展公办学校对民办学校帮教扶教活动。选派公办学校优秀管理人员和教师到民办学校帮教扶教。参与帮教扶教期间,其人事关系、工资福利保持不变,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工资调整和年度考核等方面均享有与原单位人员同等待遇,同时不享受帮教扶教民办学校的相关待遇。全区各学校要为民办学校教师到公办学校挂职和跟岗培训创造条件。
2)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教育服务。政府将本区的适龄儿童、少年安排在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就近入读的,除按现行标准拨付生均公用经费以外,公用经费与民办学校学杂费的差额部分,由区财政按一定的比例进行补贴。探索城镇住宅小区配建学校国有民办办学模式,配建学校产权移交政府后,政府以学校固定资产入股或招投标租赁的形式,引进有资质、有实力的教育机构(集团)举办民办学校,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为住宅小区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提供公办学位。
3)促进民办教育特色发展。选择具有一定办学水平的民办学校,通过购买服务、教师援助、扶持改善办学条件等政策措施,推动其建设成为品牌示范学校和特色学校。在经费安排、科研项目、评优评先、表彰奖励等方面向这类学校倾斜。鼓励民办学校开发特色课程,培育特色项目,走个性化、特色化办学之路,努力满足市民多样化、高端化的教育需求。
4推进民办教育开放合作。鼓励引进名校办民校,支持民办学校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依法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办学。推进民办学校与境内外教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学校结对交流、教师互派互访。加大具备教师资格的外籍教师引进力度,扩大民办学校教师赴外培训的规模。
3.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建设继续加大对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力度,着力构建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全覆盖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认真执行省、市制定的中小学贫困寄宿学生补助、家庭经济困难中职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补助政策。通过设立助学项目、鼓励社会爱心捐赠等形式广辟资金渠道,重点资助外来困难家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五保家庭、烈士家庭子女、社会福利院等公益机构监护的未成年人、残疾儿童少年、少数民族子女等,使其顺利接受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保障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4.完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制度探索非本地户籍常住人口随迁子女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保障制度,消除制度和政策性障碍,确保其随迁子女有序入学。进一步完善随迁子女积分入学管理机制,提高随迁子女入读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比例。探索公办义务教育学位供给不足的地方向符合条件的民办学校购买服务。健全报考制度,切实做好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中考高考工作。健全留守学生关爱工作机制,推广一对一帮扶爱心家庭留守儿童之家等管理模式,积极搭建留守儿童家校沟通平台,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二)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形成多方协同、科学高效的教育治理体系
1.改革政府管理方式公布区教育部门权力清单,明确管理权限,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政府及其部门发挥统筹规划、依法监管、政策引导、行业准入、资金拨付、信息服务等方面作用,进行宏观管理;建立政府与第三方教育公共服务提供者之间的契约关系,推进政府购买服务,逐步形成监管有力、竞争有序、激励有效的公共教育服务机制。
2.完善学校治理结构
1)构建多元共治教育管理新体制。全面梳理教育权责清单,充分简政放权,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把教育行政管理重心向提高教育服务水平转移;整合区教育部门教育服务职能,一站式受理教育服务事项;进一步加强区直属学校服务窗口建设,建立服务群众新平台,推动教育服务再上新水平。
2)建立和完善教育重大信息发布、重大决策咨询与听证等公众参与教育治理制度;完善教育公共政策实施效果的公众评议制度;积极培育第三方教育专业机构,引导教育类专业化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实施政府购买教育服务清单管理和绩效评价制度。
3)推进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探索理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推进依法治校示范校建设,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持续优化各项管理制度和绩效标准体系,推动学校全面实施质量管理,稳步推进依法治校、依规治教。
3.加强学校民主管理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以学校法人和学校章程为基础的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形成政府依法规范管理和学校依法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的法律地位、办学目标和办学自主权,引导学校按章程自主管理。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保障监督作用和教代会的民主管理监督作用,落实学生组织、家长组织、社区组织等对学校工作的知情、参与和监督的权利,健全学校民主管理机制。
(三)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创新整体育人模式提升德育和社会主义公民素养教育。优化德育内容,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惠州精神教育,丰富本土德育内容;推进社会主义公民素养课程试点,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借鉴国外优秀文化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自由意识、尊重平等意识、关爱互助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国际和平意识等五种意识。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机制,树立全面发展、人人成才、系统培养、终身学习观念,着力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与高中(职业)教育之间的有机衔接,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交流,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2.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鼓励各学校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完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体系,增强课程与教学的选择性和多样性。坚持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大力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式和分层教学、走班制、导师制等教学模式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举报和问责制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建立健全教育局长深入课堂和校长听课评课制度,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督查与指导,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基础教育教学指导体系和质量监测体系。建立和完善学生体质健康的监测机制。适应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国际化的发展需求,不断丰富和拓展国际、港澳台教育交流与合作的深度与广度,鼓励中小学生更多地参与高层次国际教育活动,培养中小学生的国际视野与理解力以及跨文化交流能力。严格落实艺术、体育等课程;以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和提升审美水平为主要目标,将艺术熏陶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全面实施阳光体育,完善学生体质健康评价、监测和公布制度;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保证所有学校均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辅导站(室)并配备合格的专兼职教师,建立和规范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制度,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干预机制。
3.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改革等)
1改革招生考试制度,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免试就近入学,小学实行划片招生、统一公示,初中实行相对就近、电脑派位。规范招生考试程序,加强招考信息公开,消除人才歧视现象。探索高校招生录取新模式。依据国家、省、市有关高校招生体制改革的要求,积极探索春季单独招生和夏季统一高考双轨制。高职院校面向全区考生招生的部分招生计划在春季单独招生,其中面向普通高中毕业生依据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情况和面试(或技能测试)情况进行录取;面向中职学校毕业生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方式录取。春季单独招生未录取的惠州考生,参加夏季举行的统一高考。
2着眼教育内涵式提升和可持续发展,把素质教育理念贯穿到教育始终,着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建立促使每个孩子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绿色多元评价机制,全面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科学制定学校评价标准和指标,形成学校自主办学、主动发展、自我约束的良性机制。大力推进管办评分离,加强政策引导和财政支持,尽快培育和形成具有教育评估、教育质量监测资质和社会影响力的相关社会组织,作为第三方承担教育评估和检测工作。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的比例,增加综合素质评价在招生录取中的作用,严格控制升学加分项目和分值,规范招生录取程序和行为,完善高中招生信息发布制度,充分发挥高中招生制度改革在减负和推进素质教育中的正面导向及激励作用。
(四)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与创新,构建德能并重队伍建设机制进一步深化教师管理与激励机制改革,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优化教师队伍素质和结构。
1.创新教师人事管理机制动态调整教职工编制,适应教育发展新形势。根据学生人数变化、教师年龄结构、城乡经济发展等多种因素,实行城乡统一的义务教育学校编制标准,科学核定中小学教师编制。完善公办幼儿园在编教师核编和配备。针对我区公办园教师编制不足、年龄偏大的现状,计划逐年公开招聘一定指标的年轻幼教教师,充实公办园教师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的幼教发展。实施国家教师准入制度和教师资格证书定期注册登记制度,严格执行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提高教师准入门槛,建立完善聘用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的绿色通道,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或中学一级教师以上、小学高级教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教师,或荣获省级以上政府职能部门评选颁发荣誉称号(特级教师、优秀校长、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师德标兵、先进教育工作者等)的管理人才和教师,可采取考察的方式直接引进;高中(中职)新进教师以全日制师范类本科学历为起点,研究生学历(学位)为优先;小学、初中新进教师以本科学历为起点;幼儿园新进教师以专科学历为起点。加强与知名师范院校的合作,提升教师高层次学历比例。开辟职业学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担任专业教师的绿色通道,聘请有一定影响力的行业企业专家为学科专业带头人。
2.健全师资激励保障机制配合国家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的改革,实施惠阳区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坚持评聘结合,注重师德、实效和实践经历;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健全教师绩效考核与工资分配挂钩机制,对长期从事特殊教育、班主任等特殊岗位工作,或扎根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职称评聘、工资待遇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和落实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建立师德档案,健全师德监督机制,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业绩考核、职务聘任、进修深造和评优评先等方面的首要内容,严格考核管理与奖惩,表彰先进典型,惩戒学术不端及腐败行为。
3.深化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畅通校长和教师交流轮岗渠道, 试点推广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编制部门负责教职员编制动态管理,财政部门给予经费保障,人社部门在岗位设置、聘用管理、职务(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教育部门具体负责校长和教师的调动、交流、配置等工作使校长、教师由学校人转为系统人,统筹配置义务教育教师资源,健全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的激励保障政策,合理规划校长教师的交流轮岗工作。通过轮岗交流,激发校长教师发展意识,提升管理和教育教学能力,增强我区教育发展活力。
4.实施教师素养提升工程全力推进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有效提升教师素养。
    1加大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力度,确保我区按不少于教职工工资总额1.5%、我区各中小学校按不少于学校年度日常公用经费总额10%的比例提取安排培训经费。
2加强教师培训工作调研力度,对全区公民办教师、中层干部和校级干部进行问卷调查,准确了解目前教师专业培训中的长处、问题、需求和建议,明晰现有各种教师培养项目的内涵、外延和层级,构建符合我区实际的教师培养类别和层级系统。
3提高教师培训硬件建设水平,推进教师教育基地建设,完善教师培训网络,全面提升我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   
4健全各类教师培训制度,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教师和校(园)长专业发展培训制度,加大面向农村学校、相对薄弱学校的教师培训力度,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校(园)长、管理干部研修制度,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指同时具备教师资格和职业资格的教师)和四维型(指同时具备教师、技师、心理辅导师、职业指导师等四种资格的教师)师资建设,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中双师型教师达到70%。
5稳步提升教师学历水平,以中青年教师为重点,实施教师学历提升计划2020年,高中、初中教师研究生学历分别达25%、15%,小学教师本科学历、幼儿园教师大专学历达75%;实施高端教育人才培养计划,到2020年,建设1015个名师工作室,培养名校长10人,名教师30人,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50人。深入推进开放式培训,大力开展教师在线培训,优化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教育科研及其转化推广,实施校本培训示范项目建设工程。
(五)推进“互联网+”教育创新,提高教育信息化装备和应用水平以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和《惠州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计划》为指导,以互联网+技术为起点,继续推进我区三通两平台建设。配置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备,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探索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环境下教育管理、课堂教学、教育评价、教育服务的新方法、新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1.加快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
1提升中小学信息化装备水平。实施中小学现代化设施设备提升计划,高位、特色配置我区中小学教育信息技术装备,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化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差距。优化全区教育宽带网络,完善校园网,逐步推进全区学校有线无线双网覆盖的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鼓励教师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备课、家校互动、网络研修、指导学生学习等活动;鼓励学生应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预习、作业、自测、拓展阅读等学习活动,养成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服务的良好习惯;鼓励家长应用网络学习空间与学校、教师便捷沟通、互动,关注学生学习成长过程,有效引导学生科学使用空间。依托网络学习空间逐步实现对学生日常学习情况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优化教学模式
2完善全区区域教育协同平台建设,构建全区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教育资源共享平台,满足教育管理科学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校际资源共享的需求全面提高学情分析、教育管理决策、教学研究等能力,使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有显着提高;加强区域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探索区、校两级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微课、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等优课体系,构建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教育教学、精品课程、师资培训等优质教育资源库。到2020年,初步建成区域教育教学资源库群,形成涵盖全区学校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网络系统,基本实现区域性信息化环境下学生、教师互动交流学习,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支撑教育教学的水平。
2.实施信息化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1健全和完善全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作体系,积极推动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以研训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用结合,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主动应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层次。
2持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全员提升培训,切实加强与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州市电大等信息技术提升工程遴选中标单位的合作,重点加强中小学校长、信息技术教师和教研员等骨干队伍及农村教师、幼儿园教师的培训,逐步建立起一支理念先进、信息化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
3大力推进名师课堂建设,充分发挥名师的示范、辐射和指导作用,以名师工作室等形式组织特级教师、教学名师与一定数量的教师结成网络研修共同体,以名师带动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广大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和水平。
3.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引导教学点充分利用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及网络所提供的教学资源,开齐开足课程,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广依托信息技术的中心学校带教学点一校带多点、一校带多校、优质学校带薄弱学校、优秀教师带普通教师的教学和教研组织模式,缩小校际、城乡间教师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差距;推进名校网络课堂建设,鼓励名校利用名校网络课堂带动一定数量的周边学校,使名校优质教育资源在更广范围内得到共享,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
4.构建互联网+”的新型教学模式开展数字校园应用典型案例交流活动,指导学校形成数字化学习环境。加强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指导,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创设各类信息技术竞赛活动平台,促进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开展电子书包个性化辅导翻转课堂等智能教学手段和新型教学模式试点,推动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课题研究,探索主动体验学习、协作探究学习、差异个性学习等新型教学方式,构建新型的主导主体相结合的课堂教学结构。
(六)推进教育开放体制机制改革,开创更具活力的国内外教育交流合作局面
1.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创办高水平国际学校充分发挥侨乡优势,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与国(境)外教育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区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积极引进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学校聘请外籍教师的服务系统,加强对国外先进课程与教学经验的消化吸收和改造利用,鼓励中外合作办学。
2.加强深莞惠经济圈教育合作努力构建深莞惠经济圈的教育合作机制。以输送职业技术教育生源、加强中职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先进教育管理经验、提升教育惠民等为重点合作领域,不断推动我区教育融入珠三角核心区,助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
1)创新机制,加强交流。构建和利用深莞惠教育合作圈平台,建立多样化的基础教育、职业教育交流与合作机制,学习、借鉴珠三角教育发达地区在教育政策、制度、理念和学校管理等各方面的先进经验与模式,推动我区教育尽快进入珠三角第二梯队。
2)加强中职生源输送,推动我省双转移战略的顺利实施。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关于珠江三角洲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技工学校招收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学生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积极向珠三角地区输送中职生源,让我区学生学习掌握适应广东省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知识和技能,回乡就业创业,为双转移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3)加强我区职校与深莞大型企业的合作,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根据本地、珠三角地区的人才需求,积极与深圳、东莞企业对接,探索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路子,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和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通过半工半读、产品加工、企业校区、实习基地、勤工俭学五种校企合作形式,为珠三角企业量身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并建立校企人才长效供求机制,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3.探索学校与社区联动发展机制
1)建立健全社区教育统筹机制。加强政府对社区教育的统筹领导,建立起政府主管、有关部门配合、社会积极支持、社区自主活动、群众广泛参与的社区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优化整合社区教育资源,使社区内的各类学校、培训机构、企事业单位、文化体育场地、自然人文景观等成为社区教育活动的有效载体,满足社区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2)充分发挥学校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加强学校与社区的互动。在不妨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前提下,向社区开放学校的教育资源。积极推动企业、街道、居委会、乡村、家庭等创建学习型组织,逐步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五、保障措施
(一)注重统筹协调,强化组织保障各镇、各部门要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把落实教育十三五规划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要加强合作,结合自身职能,按照《惠州市惠阳区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任务要求,进行目标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层层落实责任。区教育部门负责规划组织实施的统筹协调工作,全面推进区域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
(二)加大教育投入,落实经费保障落实政府优先发展教育、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健全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保障体制,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健全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
1.依法加大政府对教育的经费投入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征足用好国家、省地方教育费附加,统筹安排用于教育事业。逐步加大对教育技术装备的投入力度,确保全区100%的中小学基本达到《广东省教育技术装备标准(试行)》、《广东省初级中学教育装备标准(试行)》类标准要求。建立完善科学的办学规模、办学成本、教育经费投入的核算办法和绩效评价制度,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
2.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实行预算单列;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提高保障水平。非义务教育实行多种渠道筹措经费的投入机制。根据国家办学条件基本标准和教育教学基本需要,逐步提高区域内各级学校学生人均经费基本标准和学生人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建立稳定增长机制。健全教育经费预算管理制度,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完善学校债务化解机制和债务风险控制机制。
3.健全教育经费监管机制建立教育投入绩效考核、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将教育投入纳入各领导干部绩效考核内容。建立教育经费预算和决算执行情况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统计监测公报制度。加强财务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教育经费及资产管理制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和经费支出结构,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健全教育经费审计、监察制度,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管理。
(三)加强督导检查,完善制度保障成立区教育督导委员会,加强对教育督导的统筹和管理。优化督导评估标准体系,强化督导检查。完善督学责任区挂牌督导制度。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基础教育公、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挂牌督导网络,创新挂牌督导工作机制和手段。健全督导评估结果运用机制。建立学校自评自诊和年度报告发布制度。估监测的公示、公告、约谈、奖惩、限期健全督导和评整改和复查制度,强化教育督导结果在教育资源配置、评先奖优和干部任用等方面的运用。
(四)健全科研机构,加强科研保障逐步建立一支富于创新精神的教育公共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队伍。设立与市教科院对口的教育科研机构,增加科研人员编制和科研经费,制订《惠州市惠阳区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制度》惠州市惠阳区教育教学科研十三五课题指南》等一系列教育科研制度和条例。鼓励、支持教研室与国内高校合作建立教育科研实验区(校),聘请知名教科研专家担任教科研顾问。围绕我区教育改革重大问题,以项目为依托,镇、学校联合开展研究,发挥我区教育科研对教育治理专业含量增加的作用,对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内驱力。加大教育科研人才引进力度,优化教科研人才梯队结构,提供各种培训机会,着力打造专业化的教科研队伍。促进教研、科研方式转型。加强教育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数据信息统计分析,建立科学的实证分析研究模式和大数据环境下的教育政策研究。到2020年,全区建设1020所市级和区级教育科研基地学校。鼓励建立民间性质的名校长、名教师教研联盟。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


附件:

粤公网安备 44130302100030 号  粤ICP备05103164号-1  网站标识码:4413030033
由惠阳区人民政府主办  惠阳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承办
建议使用Internet Explorer 9.0及以上,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