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基层党员素质与形象增强基层组织战斗力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要扎实抓好党员队伍建设这一基础工程,坚持不懈地提高党员素质。”党员干部是党和国家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骨干,是党的执政能力的具体体现者,其素质和形象的优劣,是关系着党的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党的执政能力是否牢固、党的基层组织战斗力是否强大的问题,因此,新世纪新阶段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为全面掌握了解我区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和形象的基本情况,摸清党员干部在素质和形象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提升党员干部素质和形象的对策、措施,近期,惠阳区委组织部组成了课题调研组,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实地走访等形式,对全区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形象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和特点
(一)基本情况
我区共有25个基层党(工)委,945个党支部;党员18275名,正式党员17613名,预备党员662名。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下党员4976名,占27%,36岁以上59岁以下党员8603名,占47%,60岁以上党员4696名,占26%;从文化结构看,大专及以上学历的6397名,占35%,高中和中专学历5861名,占32%,初中以下学历6035名,占33%;流动党员497名,占党员总数的3%,其中流入的221人,流出的276人。
(二)主要特点
从调查情况看,近几年来,在区委的领导下,我区党员队伍的素质和形象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主要表现在:一是党员的宗旨观念得到进一步加强。绝大多数党员认为,党员应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并能够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能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较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二是绝大多数党员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多数党员能够发挥自身的优势,带头创业,用自身的行动影响和教育身边的群众,并带领群众共同致富。我区在大力实施党员联系村务责任制的基础上,创新推行了老党员联系致富青年的“双向联系”责任制,老党员帮助致富青年提高政治素养,增强党性观念,致富青年帮助老党员共同致富,从而实现了“双赢”的良好局面。三是党员教育管理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每年年初制定教育培训计划,采取重点培训与普遍轮训相结合、集中办班与社会办学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大党员队伍的教育培训力度,在着重对党员干部进行科学理论教育的同时,认真组织学习市场经济、村务管理、科技法律和农村实用技术等知识,增强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组织党员开展艰苦奋斗优良传统教育、“致富思源,富而思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解放思想等大讨论,尤其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区在扎实完成“规定动作”的同时,紧密结合本区实际,大胆探索创新活动的方式和载体,掀起了把党员先进性落实到岗位上、体现在行动中的主题实践热潮。如各级党组织积极开展“进千村入万户办万事”、“学党章、佩党徽、扬党性”、“一岗双责”、“党员示范岗”等主题实践活动,使广大党员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自觉地树形象、比作风、竞先进,掀起了“比一比谁的责任感更强、比一比谁模范作用发挥的更好、比一比谁为群众办的实事更多”的热潮,大大提升了全区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四是党员队伍素质有新的提高。我区党员无论是年龄结构还是文化层次都逐年趋于合理。2007年,我区新发展党员568名,其中女性163名,占29%,35岁以下446名,占79%,本科以上学历98名,占17%,大专以上学历227名,占40%,生产一线的325名。与2006年相比全区发展党员数增长18.3%,党员年轻化程度比去年有了大幅度提高,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所占比例比去年提高了6.4%,我区在发展党员的结构与质量上正逐步走向合理化。
二、党员队伍在素质和形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党员队伍在素质和形象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1、政治意识不够强,导致出现“重干轻学”现象。在部分党员身上表现出“三重三轻”现象:“重实惠,轻信念”,讲经济效益多,讲理想信念少。“重业务,轻学习”、“重文凭,轻水平”。认为政治理论是虚的、轻的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对理论学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习兴趣不高,被动应付;学风不够正,单追求文凭,出现“文化学历提高,理论水平不高”的倾向。“重客观、轻主观”。在注重客观世界改造的同时,放松主观世界的改造,滋生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待于进一步端正。
2、进取心不够强,导致出现能力素质“滞后”现象。部分党员干部满足于现状,吃“老本”,凭“老经验”办事,忽视能力与素养的锤炼,不注重知识积累更新,出现能力与素质跟不上时代发展的现象。具体表现为:驾驭全局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不够强。陷于琐碎繁杂的事务,精力分散,腾不出时间和精力去考虑全面工作,对宏观局势和发展趋势把握不准,对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缺乏应有的警觉,如果不及时有效制止,就会顾此失彼,束手无策,一筹莫展;解决自身矛盾能力不够强。不善于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对解决内部矛盾缺乏有效手段,尤其是党员干部之间有隔阂时,不能妥善处理、及时化解,影响工作的开展;行政能力不够强。法律知识欠缺,法制观念淡薄,办事简单化,缺乏规范化的程序,有的甚至违反法律。
3、责任心与事业心不够强,导致出现“拖沓浮夸”现象。一是理想信念有所淡化。在“为什么干”的问题上认识模糊,把工作视为职业的多,视为事业的少。部分党员干部对现职岗位存在厌倦心理,工作缺乏热情。二是上进心有所欠缺。一些党员干部认为,与上级党员干部相比,自己明显缺乏政治上进步的机会,因此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得过且过的思想意识,在工作中不敢硬碰硬,遇到矛盾绕着走。三是公仆意识有所淡化。一些党员干部觉得自己无论在职业、能力、社会关系诸方面都比一般群众有优越感,自视比一般群众高一等,在感情上首先难与群众打成一片。
4、创新意识不够强,导致出现“墨守成规”现象。一是习惯于用老经验、老办法。在工作中难以接受新观念、新办法。二是等指示较多,有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在遇到新问题、新情况时懒于思考,习惯听上级指示,上头怎么说,也就怎么做。三是依葫芦画瓢,看到外地一些新经验新做法,不知结合本地实际,照搬照抄,却美其名为创新。
(二)原因分析
党员队伍在素质和形象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自身原因也有工作环境制度等方面带来的影响,具体有以下四个方面。
1、从环境因素分析,主要是社会生活变革带来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在国际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各种思想文化相激荡的形势,对党员干部的思想产生很大的冲击;在国内,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而形成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使党员干部的思想观念发生复杂的变化。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功利性等特点,对人们的思想造成消极影响,诱发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产生物欲化倾向。党员干部作为社会的一员,也无时无刻不受着影响,从而冲击着党员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从自身因素分析,主要是党员干部个人放松对主观世界的改造。理论学习是改造主观世界的主要手段。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对加强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平时将“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当成口号来喊,或作为个人工作总结中的“套话”,还有一些党员干部平时忙于事务、忙于会议、忙于应酬,没有时间学习,偶尔坐下来,也是“走马观花”,沉不下心来钻研。久而久之,部分党员干部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逐步淡化,道德修养逐渐弱化,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抵挡不住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袭,随波逐流,迷失方向。
3、从工作因素分析,主要是对党员干部的教育效果不明显。当前,虽然各级党组织重视加强对干部的教育,且经常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但学习教育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学习载体过多,主题变换过于频繁,以致于党员干部产生逆反心理。这些主题教育活动的安排在内容上缺乏系统性、连续性;在时间安排上,面上教育活动和系统内部的教育活动不能很好地衔接起来,造成多头教育、重复教育,使干部无所适从、忙于应付。二是学习方法不多。学习教育普遍存在形式单一、培训渠道狭窄、内容重复等问题,教育方式灌输式居多,引导式少,学习教育的效果不明显。三是学习动力不足。对学习教育没有形成一套科学的考核和奖励制度,考学制度落实得不够理想,造成党员干部“学与不学一个样”、“学深学浅一个样”,学习仅靠个人兴趣,没有一定的压力和动力。
4、从制度因素分析,主要是党员干部人事制度和管理体制还存在一些问题。近年来,党员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像用人缺乏法治,对不同岗位、不同工作、不同职务的干部没有科学的衡量尺度等。这些问题造成党员干部中的一些不良现象,主要有:“苦乐不均”现象,同一单位不同的工作岗位,一些岗位工作繁忙,经常需要加班加点,而一些岗位则经常无所事事,往往是“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由于干部考核制度的不健全,干的最多的人考核结果不一定就最好;“不干没错,少干少错,多干多错”现象,多干事的人犯错的概率比不干事或少干事的要大,所以多干事的人有时反而更多地受到批评;“表现好不如关系好”现象,一些沉迷于拉关系走“后门”、能力水平不高、工作成绩不突出的党员干部在评优评先中反而得高票,而一些能力水平高、工作深入踏实、表现突出的党员干部所得票数却不高等。这些不良现象使部分党员干部错误地产生了“关系第一论”、“工作干好干坏一个样”等思想观念。
三、对提升基层党员素质与形象的对策和措施
(一)保证质量抓“入口”,不断增强党员队伍活力
一要抓好“三支队伍”。要抓好入党申请人队伍。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优秀分子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要对申请入党人员进行严格把关,加强分类管理,注意做到“三个早”,即早教育、早选苗、早培养,对一些基本符合党员标准的适时向党组织进行“推优”。要抓好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立健全入党积极分子信息库,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跟踪管理,对一些表现差、思想退步的人员及时进行教育管理,确实不符合条件的及时清除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要抓好预备党员队伍。加强对预备党员队伍的动态管理,坚持预备党员按期汇报思想制度和定期考察制度,及时掌握预备党员思想动态和现实表现。组织预备党员按要求参加党内生活,适时交予一些急、难、险、重的任务,多压担子,促其早日成熟。二要把好“三个关口”。要把好素质关。所有入党积极分子都必须一无例外地参加政治轮训,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基础知识的系统培训,重点解决理想、信念和宗旨问题。对培训不合格、政治素质不高的要及时从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中调整出去,宁缺勿滥。要把好程序关。严格履行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规定的入党手续和发展党员的工作程序,全面推行发展党员“五项制度”,讨论发展新党员,既要听取广大党员意见,也要听取党外群众意见;既要个别座谈了解,也要进行广泛的民意测评;既要考察发展对象的工作圈,也要考察其生活圈、社交圈。对发展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公示,增加透明度,接受群众监督。建立发展党员工作责任追究制,强化各级基层党组织及其负责人的责任意识。要把好转正关。克服重培养吸纳、轻跟踪教育现象,健全培养与预备党员定期谈话制度,到期转正考察制度和预备党员期内思想汇报制度,对预备期内思想回潮、素质下降、言行偏离党员标准的要延期转正或取消预备资格。三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能人”入党问题。对市场经济建设中的“能人”要作具体分析,不仅要看“能”还要看“德”,要辩证地看工作实绩,用党员标准全面衡量。具备党员条件的要积极大胆吸其入党,不符合条件的则坚决不能吸收。二是致富能手入党问题。党员应当带头致富,但不是谁先富了就吸收谁入党,对于致富能手,不仅要看他的致富路子是否正,而且要看能否乐于奉献,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只顾个人致富,不愿帮助和带领群众致富的,不能吸收为党员。三是先进人物入党问题。各行各业的先进人物,一般来说更接近党员标准。但是,各行各业“评先”、“评优”有其各自特定的标准。先进人物或许符合党员条件,或许只能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来培养,而不应成为当然的党员。
(二)突出重点抓教育,不断提升党员素质和形象
党员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创造力和战斗力的大小,影响着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我们在发展壮大党员队伍数量的同时,更应注重提高党员队伍的素质。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活动,提高党员的业务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质。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教育培训班,是提高党员队伍素质的有效措施和办法。要根据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特点、不同层次的党员的实际,采取分级负责、分类培训的办法抓好教育培训工作。培训工作要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在培训内容上,重点抓好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和党性观念的教育。机关党员重点进行政策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提高依法行政、执政为民的能力;工人党员重点进行党性观念和业务技能的培训,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农民党员重点进行科学文化知识的培训,提高科技致富的能力;知识分子党员重点进行宗旨观念教育和时代前沿知识的培训,提高科技创新的能力等等。在培训形式上,以个人自学为主,集中培训为辅;以在职短期培训为主,脱产进修为辅。做到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专题研讨与参观考察相结合、正面灌输教育与反面警示教育相结合、“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二是要整合各种资源,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成效。要抓好各级党校的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办学设施,提高师资水平,落实培训计划,充分发挥党校在党员教育培训中的主渠道作用。要加强与区内外有关党校、干部培训中心和各种培训机构的联系,建立一批功能各异、各具特色的党员教育培训基地,通过联合办班、委托培训等形式,使外地的培训机构为我所用。要积极探索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远程教育培训的方法,拓宽教育培训渠道。大力发展党员电化教育,合理设置党员电教站(点),利用电教站(点)灵活开展教育培训活动,有计划地组织党员学理论、学知识、学技术。要整合广播、电视部门的资源,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开设党员教育专栏,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党建工作先进典型,弘扬主旋律,以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党员,以高尚的情操来塑造党员。要注意利用互联网的资源,建设党建网站,发挥网站信息容量大、传输速度快、网络覆盖面广、不受时空限制的优势和特点,为党员提供一个经常受教育的平台。要建立单位出一点、党费拿一点、个人负担一点的教育培训投入体制,适当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搞活培训工作,提高教育培训成效。
(三)创新方法抓管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我们要结合经济体制变化、党员队伍的不同特点,积极探索与新形势、新任务相适应的党员管理方式方法,提高党员管理成效。一是要创新组织形式,对各类党员实行有效管理。对因企业改制、重组和破产而出现的下岗职工党员和流动党员,要根据属地管理或行业管理的原则,把他们的组织关系转入有关的乡镇、社区或行业党组织,或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进行管理。对于党员人数较少的非公有制企业,可根据行业类别、地域分布、属地管理等不同特点,以方便参加组织生活为原则,通过成立联合党支部或挂靠地方党组织的形式加以管理。对于没有党员或没有成立党组织的非公有制企业,上级党组织要派出党建工作联络员深入企业培训发展党员,指导建立党组织,扩大党的覆盖面,增强党的群众基础。社区党组织要根据流动党员多、离退休职工党员多的情况,通过成立流动党员党支部、离退休职工党支部的办法,为他们提供一个“家”,使他们能过上正常的组织生活。对于尚未落实工作单位的大中专毕业生党员,可将组织关系转到户口所在地或人才交流中心的党组织进行管理。总之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组织管理。二是要创新活动的形式,提高管理成效。我们要根据新时期党员活动的规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的有效的活动方式和办法。对于机关党员,除了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外,还可结合工作需要,适当组织外出参观考察,使党员开眼界、长见识、换脑子、拓思路,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执政为民的责任感。对于农村党员,适宜在农闲时间组织开展活动。可结合农村的中心工作,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科技培训、科技下乡、结对帮扶、现场参观学习、党员致富能手评比、党员文明户评比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农村党员的科技素质,促进形成良好的村风民风。对于非公有制企业的党员,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实际和党员的思想实际来开展党的活动,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实际效果。三是要创新活动内容,提高管理水平。要增强针对性,根据不同的对象和职业特点,确定不同的活动内容。对于工人党员,要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劳动竞赛、技能比武、任务攻坚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增强工人党员的团队精神和争先创优的意识;在非公有制企业中,要多组织党员开展“我为企业发展献计策”、“我是业主和员工的桥梁和纽带”、“我是生产劳动的突击手”等活动,增强党员的党性观念和责任意识,促进企业的发展,维护业主和员工的合法权益;在农村,要组织党员开展“双带”活动(即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双引”活动(即引导贫困农户走科技致富之路,引导富裕农民富而思进)、“四争”活动(争当致富能手、争当劳动模范、争当文明村民、争当优秀党员)等,以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促进党员经常受教育,使农民群众长期得实惠。其他领域和行业的党组织,也要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活动内容,使广大党员牢记宗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四是要疏通党员“出口”。要制定处置不合格党员的规定,明确“不合格”党员的具体标准,使那些党性原则差、个人素质不好、违法乱纪的党员都能够对号入座。要完善处置不合格党员的工作机制,切实把不合格党员清理出党员队伍,从而保持党的纯洁性。
(四)健全制度抓作风,充分调动党员干事创业积极性
制度建设是提升党员干部素质与形象的前提和保障,要切实健全制度建设。一是要加快推进干部考核制度改革。以工作绩效为核心,以丰富年度考核绩效内容为重点,细化量化考核标准,探索一套能够真实反映干部绩效的考核和评价办法。坚持定性和定量考核相结合,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分类测评体系,将量化测评结果与定性考核结果相结合,提高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实行立体测评方法,邀请考核对象的上级、下级、同级、服务对象参加测评。要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既要看到“显绩”,又要看到“潜绩”,既要防止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又要防止精神不振、无所作为,使考核工作更科学、更准确。要重视考核结果的运用,褒奖考核优秀的、群众公认的有政绩的党员干部,惩戒好大喜功、弄虚作假或无所用心、消极腐败的党员干部。二是要健全党员队伍作风监督制度。探索党员干部社会生活联系制度,将作风监督向八小时外延伸,及时洞察各种倾向性、苗头性问题,采取激励性谈话、约束性谈话和诫勉性谈话等手续,强化预警作用;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健全议事规则,加强集体领导程序化建设,探索领导、专家和群众三结合的科学化、民主化决策办法,逐步构建决策的形成机制和评价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和《纪律处分条例》,强化党内监督。三是要探索建立党员干部创新评价考核制度。要促使党员干部增强创新意识,通过建立完善创新的激励、奖励、考核的工作机制,营造鼓励党员干部主动创新的工作氛围。要以本职工作为中心,把创新的落脚点定在解决问题上,研究解决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和长期困扰经济建设发展的老大难问题等,使创新过程变成解决实践疑难问题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