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党派团体
吴秀清常委(代表致公党惠阳支部)的发言(三届四次会议)

2009-06-23 点击次数

 

吴秀清常委(代表致公党惠阳支部)的发言

——关于利用农村的姓氏宗祠开展农村文化建设的建议

    宗祠,又称宗庙、祖祠、祖厝、祠堂。历史上,祠堂是宗族议事、供奉祖先、继承传统、凝聚族群、团结邻里的重要场所。旧时代的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有多种用处,如祠堂也是族长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受到处理,直至驱逐出宗祠,所以它也可以说是封建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就在这里上学。农村宗祠,富有民族特色,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它们是古代遗留下来的民俗瑰宝。解放后特别是60年代的运动,祠堂基本都被推倒砸烂或改造成了公共场所等。祖宗牌位包括有些藏于其中的家谱族谱等皆被焚烧破坏,后世之人不知祠堂为何、作何之用者比比皆是。
    一、农村姓氏宗祠的现状
    1、祠堂是我国古代宗族文化的物质载体,是传统耕读文化和农业经济的标志,一般而言都是出现在以血缘和地域为特征的家族聚居地或村落之中。每个宗族祠堂都是村民发展的一部历史,随着时代的变迁,大部分都已被闲置、空置。目前,劳作之余,农民的平时的消遣活动大多集中在走亲访友、串门、闲聊、在家看电视,很少在祠堂内活动。
    2、个别农民热衷于参加宗教、封建迷信活动等方式,寻求精神上的寄托,或者进行消遣,一些低俗文化乘机而入,冲击乡村纯朴民风,增添农村不安定因素。有些农村的姓氏宗祠甚至成为一个迷信场所。
    3、我国宗祠文化在海外有一定的影响。改革开放后海外华侨华人寻根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多少海外游子实现了叶落归根的梦想。能回到家乡,在宗族祠堂里与亲友相聚是漂泊海外中华儿女的愿望,祠堂成为联系海外华人亲情的纽带。
    二、建议
    利用空置的农村宗祠作为开展农村文化建设的场所,将农村闲置的祠堂建设成普及农村科学知识,开展文化活动的中心,成为村民学知识、学科学和开展文娱活动的主要阵地,使陈旧宗祠融进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氛围。
    1、将修缮农村宗祠列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范围,结合弘扬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与保护文化遗产、农村文化站建设,制定相应的可操作的规程。由各镇政府负责,各行政村、自然村具体执行,组织文化站、行政村、老人协会、宗族代表等人员,对宗祠进行综合管理。增加现代文化内涵,通过功能的增加,使之成为农村文化中心。
    2、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对宗祠进行修缮或改造,在保留原有历史价值的基础上考虑增加科普阅览室、电脑室、棋类活动室、青少年书画兴趣活动中心和健身活动中心等。
    3、区里要广泛收集、挖掘名人名祠文化内涵,使宗祠成为海外同胞“寻根问祖、寄托乡情、增进感情”的重要平台。通过发挥民间姓氏宗亲会作用,引导当地姓氏宗亲会与海外同乡会、宗亲会的联系联谊,并借助姓氏宗祠与海外宗亲联谊,向境外华人宗亲介绍惠阳,邀请海外乡亲到惠阳参加一些纪念活动或观光旅游、投资兴业。
    经过修缮的旧祠堂可以成为村民公共活动场所,不同姓氏的人们在这里一起活动,相互学习和交流,不仅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亲和力,也促进了新农村的和谐发展。我们期望,“旧祠堂,新文化”,将给农村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新景象。
       (发言人系致公党惠阳支部主委、区侨联副主席)

更多相关阅读:
版权所有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惠州市惠阳区委员会

电话:0752-3370181 0752-3369826    E-mail:hyzxb@126.com

惠州市惠阳区信息产业中心技术支持 本网页建议使用IE6.0以上版本浏览器、1024*768显示模式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