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我区科技孵化育成体系的建议
—— 毛宏宇常委(代表民革惠阳总支)的发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建设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要抓手,省市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我区相关工作也取得了初步成效。经过深入调研,我们总结分析了区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建设现状及难点问题,并以“问题导向、紧贴区情”为思路,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建设现状
我区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孵化育成体系建设,各项工作初现成效。在政策牵引层面,加大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和加速器奖补力度,实施后奖补、运营补助、扶持补助、评价补助等多种奖补措施。在项目支撑方面,“自造者”“南门155创意园”、华叶科技等科技孵化器和“创客邦”众创空间相继运营,运营面积达3万平方米,进驻企业49家。在氛围营造方面,成功举办2017年区“双创活动周”,百余项双创成果亮相活动现场。在行动实效方面,“自造者”获评市级科技孵化器培育单位,有望建成建设海峡两岸青年创业基地。
二、存在问题
推进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建设中,部分难点问题制约了工作进度,影响了工作实效,具体表现为。一是政策体系未形成优势。虽然我区加大了众创空间、科技孵化器和加速器奖补力度,但对比周边地区还存在差距,难以形成吸引力。二是必要资源未充分集聚。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成为突出问题,特别是孵化器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匮乏。金融平台建设滞后,科技初创项目融资难问题亟待解决。三是科技初创项目产业化水平低。项目多停留在孵化、加速阶段,未充分利用与我区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主导产业优势资源,产业化水平偏低。
三、相关建议
(一)全力聚集科技孵化育成资源。离开资源投入,科技孵化器、加速器和创客空间难以存活,对于缺钱少人没空间的共性问题,结合我区实际,建议一是用好现有各类扶持补助政策。建立各类机构和入孵项目考核机制,促进优胜劣汰,把每一笔资金都花在刀刃上。二是设立科技孵化育成体系专项基金,制定基金管理办法,并委托具备管理能力的专业机构会同区职能部门使用监管。三是深化人才一站式服务,尽快打通区级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加快人才保障房建设和配租。四是充分发挥国有资源带动作用,盘活我区现存国有闲置物业,保障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建设空间需求。
(二)大力强化科技孵化育成服务。为科技孵化育成机构提供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初级的政策咨询、专利申报、工商注册外,还需提供市场对接、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创业指导甚至投融资等更深层次的服务。目前我区服务机构量少分散且专业性不强,可按以下思路逐步优化服务。一是充分用好现有资源,促成区内金融、财会、法律及人力资源等服务机构与科技孵化育成机构直接合作。二是积极借力外部资源,与周边生产性服务业发达地区加强交流,大力引进人才猎头、小额贷款和创新创业培训等机构或者打包购买长期服务。三是加强资源统筹利用,请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引入资质强、口碑好的专业机构开展我区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建设运营,把各类资源统起来用好,当前要力促太库科技项目落地。四是改进服务供给方式,向各类服务机构发放用于专门购买科技创新服务的“创新券”,政府适当予以补贴,帮扶各类机构根据自身需要购买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避免“撒胡椒面”式无差别供给服务。
(三)务实推动科技初创项目市场化。健全的科技孵化育成体系应形成“创意—孵化—加速—产业化”全链条,政策支持需贯穿其中。分析我区现有相关政策文件,不难发现政策支持集中在链条前中端,对最有可能产生经济效益的末端反而发力不足,突出表现为促进科技初创项目产业化力度不够。因此,对于已具备生产条件的项目,“扶上马”还需“送一程”,并且“学会在跑道终点发奖牌”。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树立鲜明的市场导向,建立项目定期评估机制,筛选出真正具备市场生存能力的项目继续提供优质的服务,淘汰一批不合格项目,避免财政资金和行政资源的低效投入。其次要充分利用我区主导产业现成资源,引导我区相关企业与项目团队开展合作,鼓励项目团队拿知识产权换生产要素,最大化减少项目“上路”成本的同时,助力我区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和中小微企业加速成长。最后要加大项目跟踪服务力度,注重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形成良好双创示范引领。
(发言人系民革惠阳总支副主委、
北京市炜衡(深圳)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