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区政协五届二次会议召开期间,致公党惠阳支部提出“建设客家民俗文化展览馆,打造文化对标深圳新亮点”的提案,建议把秋长的会龙楼建成客家民俗文化展览馆。会后,这个提案被列为重点提案,由区委领导同志领衔督办。为了推动这个重点提案的有效落实,区政协主席余汉平率考察组于2017年5月8日至12日赴河南郑州、开封、叶县等地,就传承和发展客家文化开展专题调研考察活动,与河南省客家联合会及当地政协进行座谈交流,期间还参观了开封市客家源文化广场、开封府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以及焦裕禄纪念馆等,开展了党性党纪教育。现将调研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考察行程及成效
(一)走访河南省客家联合会。5月9日上午,考察组走访了河南省客家联合会,与联合会会长罗建中及专家进行了座谈交流。在座谈会上,余汉平主席向联合会介绍了考察组调研的目的和任务。中原地区是客家人的根之所在,也是客家文化的发源地,这次到河南就是一次“回家”,回来寻根问祖,了解客家的由来以及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历程。客家联合会安排了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郑大客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安国楼,河南省河洛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研究员张新斌介绍了客家文化的起源及形成、客家南迁历程、客家习俗、姓氏文化等。客家文化起源及形成:客家人的先民是从中原地区,特别是核心地区——河南迁徙而来,客家文化是以中原汉文化为主体的移民文化,它既具有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具有作为移民这一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在中国历史上,由于受战乱和荒灾影响,客家先民主要经历了5波大规模南迁,客家先民南迁带来的中原汉文化与土着文化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客家文化。客家南迁历程:第一波,西晋末年受“五胡乱华”的影响,大批中原人南迁至长江两岸;第二波,自唐末受黄巢起义影响,客家先民再迁至闽、粤、赣结合部;第三波,自宋高宗南渡,受金人南下、元人入主影响,客家先民的一部分由第二时期旧居分迁至粤之东部北部;第四波,自明末清初,受满洲人南下及入主影响,客家先民的一部分,由第二、第三期旧居分迁至粤之中部及沿海地区、川、桂、湘及台湾;第五波:自清朝同治年间,受“广东西路事件”及太平天国运动影响,一部分客家人又分迁于广东南部及海南岛等地。这点和区政协考察组2015年9月赴梅州、福建龙岩等地考察得到的情况相符。客家独特的习俗:由于客家人迁徙频繁、山多耕地少等原因,形成了多种与中原地区不同的习俗,如“二次葬”、妇女从不裹脚、信仰习惯等。客家姓氏文化:姓氏文化是客家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客家人在迁徙时,将族谱、家谱视为凝聚族众、延续精神的传家之宝。迁徒者是带着族谱、家谱踏上征途且一代接一代地添加完善的。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民族,故汉民族的姓氏渊源即包含了客家的姓氏渊源。河南是中国姓氏的主要发源地,按最新形式排序,中国排在前100的大姓里,有78个姓是源于河南。比如惠阳秋长的叶姓就是源于河南的叶县,叶县是全国叶姓的起源地,其始祖是叶公。
(二)参观客家文化基地。5月9日至12日,考察组一行实地参观了郑州世界客属文化中心、开封客家源文化广场等客家文化基地,亲身感受到客家的历史文化、根亲文化、祭祖文化的魅力,以及在历次大迁徙过程中,客家人锤炼出的爱国爱乡、刻苦勤俭、坚韧不拔、开拓进取、重教崇文、团结互助的客家精神。其中开封的客家源文化广场是世界客属第27届恳亲大会的主要场所,更是开封作为客家祖根地的标志性建筑。它占地91亩,总建筑面积约7万平方米,包括开封文庙文化广场、客家文化主题广场和珠玑巷文化商业街区三个主要板块。客家文化主题广场中央立有一座9米高的孔子铜像。广场最北边是一座27米高的仿宋式建筑——守望阁,阁内部一层为拜祖堂,设有炎黄二帝拜像、七十八家姓氏族谱墙;二层为文化空间,设有族谱资源共享中心、客家文化阅览区、纪念品商店;三层为名人堂空间,设有古代名人展区、当代名人蜡像区;四层是纪念馆空间,设有十七届客属恳亲大会展区、艺术品动态展示区。客家文化主题广场以守望阁、篆体“家”字地铺为核心,反映客家历史文化、根亲文化与祭祖文化,让人真切感受到了客家文化、儒家文化与开封文化的完美融合。
(三)走访当地政协。考察组到达河南后,先后走访了郑州市金水区、开封市顺河区、兰考县及叶县政协,并进行了联谊交流。其中,考察组对金水区政协 “政协调研”和“委员之家”两项具有影响力的工作进行详细了解,认为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政协调研:金水区由区委、区政府提出调研课题,再由区政协根据课题组织开展调研工作,使政协调研能紧扣中心工作、服务发展大局。委员之家:2009年以来,金水区政协在全区17个街道先后创建了具有金水特色的“委员之家”,组织委员广泛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建立了委员述职制度,有效解决了政协委员履职形式单一、活动有限等问题,探索出了一条持续发挥“委员之家”平台作用的新路子。
(四)开展党性党纪教育。为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党性、法纪、廉洁意识,5月10日,考察组一行先后参观了焦裕禄纪念馆、开封府两个廉政警示教育基地。深受焦裕禄同志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也再次警醒我们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和弘扬焦裕禄精神,切实增强党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努力做务实清廉的人民公仆。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坚持铺下身子、埋头苦干,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团结奋进。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担当意识,坚持履职尽责、守土有责,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的良好精神状态,切实加强作风建设,坚持清正廉洁、敬业乐群,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二、几点启示
客家文化素有古汉文化活化石之誉,随着惠阳全面对标深圳战略的实施,尤其是惠阳逐步走向高铁和空港时代,有大批港澳和珠三角游客前来惠阳观光旅游,感受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建设以会龙楼为载体的客家民俗文化展览馆,传承和发展客家文化,将是惠阳发展文化旅游、打造文化对接深圳的一项务实举措。就如何抓好这项工作,我们从调研中得到了三点启示:
(一)保护为先,科学修缮,不断完善积淀深厚文化底蕴的客家文化古迹
河南开封是我国着名的八朝古都,中国六大古都之一,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然而现在开封市内的大部分知名历史旅游景点都是现代人重新建设的,如开封府、天波府、大相国寺等等。因此,我们要珍惜现有的文物古迹,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尽量保持文物的原始面貌。我区的会龙楼位于秋长官山村,始建清代光绪年间,占地4390.4平方米,是由泮池、禾坪,前围、堂屋、横屋、角楼、望楼等组成的城堡式客家围屋。会龙楼功能完善,既有居住功能,也有学堂、防御等功能,尤其在防御功能设计上,除了传统的枪眼外,更独树一帜地设有“跑马道”。经过一百多年的风雨侵蚀,会龙楼目前存在墙壁破裂、油漆脱落、屋面渗漏、木构件糟朽、房体局部垮塌等情况,加上之前人为拆除破坏严重以及厢廓、中堂及前檐两侧的部分珍贵构件被盗,保护修葺会龙楼已是迫在眉睫。因此,应该聘请古建和文史有关专家学者做技术性指导,坚持“原址、原样、原貌”的原则,进行保护性修缮,力争尽量还原会龙楼本来的面貌。
(二)突出特色,合理设置,积极建设具有惠阳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展览馆
客家民俗文化展览馆的设置,在保持会龙楼本身特色和惠阳文化特点的基础上,可以借鉴客家源文化广场的成功经验考虑“七展厅一长廊”的设置。七展厅:一是客家史料展示厅。从大客家的概念出发,系统介绍客家民系的形成、发展、现状,尤其是惠阳客家人的历史渊源和人文风俗。二是族谱家谱展示厅。族谱、家谱是经过长年累月的发展,成为一种种类繁多、内容丰富、记事详备的独特史料。全球客家人约有八千万之众,随着经济的稳步发展、宽松的思想氛围,华人华侨崇祖寻根意识越来越突出,齐全的族谱、家谱资料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三是客家文物陈列厅。展陈客家历史文物和民俗文物,如客家建筑木雕、石(砖)雕、牌匾、陶瓷、服饰、家具用具、农耕器具、印刷雕版等蕴含惠阳客家文化的各种元素,激发海内外客家人的思乡情结。四是礼仪习俗风情厅。主要展示客家文化如客家婚嫁习俗、祭祀习俗、居家礼仪等。五是民间艺术展览厅。主要展示客家民间工艺、客家书画等。六是电子科技音像厅。利用信息光电科技,设计独特的集声光电效果的客家音像文化。如私塾授课场景、用客家话演绎的客家山歌和童谣以及演示淡水“黄金酥丸”、秋长八月豆、“客家凉帽” 等的制作过程,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七是客家名贤流芳厅。主要展示郑士良、廖仲恺、廖承志、叶挺、叶亚来、邓仲元、邓演达、邓承修、曾生等历史名人和介绍惠阳历届名人的主要事迹或治县方略。一长廊:客家文化长廊。在会龙楼后山开辟一个客家文化长廊,以“展示客家文化,弘扬客家人文精神”为主题,着重通过“雕塑、建筑、展览、表演、音像、图文”等多种形式,多维度展示历史文化、村落文化、围屋文化、民俗风情等客家文化魅力。
(三)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联手打造满足广大游客需求的客家文化旅游圈
惠阳客家文化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独特,遗存数量大,类型多样,分布广泛,但很多处于偏远地方,单纯依靠一个民俗文化展览馆,或者叶挺将军纪念园,对游客们吸引力不大,很难支撑起惠阳区的旅游产业发展。所以,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做好文化旅游的统筹规划,同时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形成合力,通过整合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建立客家文化旅游圈,达到不同景点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效果。例如,可依托叶挺将军纪念园、叶亚来故居及将来建成的惠阳客家民俗文化展示馆为龙头,把周田片区打造成客家乡里休闲谷。同进,联合淡水阿公顶、镇隆崇林世居、良井霞角村杨氏围屋等景点,打造一条集合客家特色文化资源的旅游长廊,提高惠阳旅游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