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惠州市惠阳区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业经五届5次区政府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迳向区安监局反映。
惠州市惠阳区人民政府
2017年3月13日
前 言
“十三五”时期,是我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实施工业强区、城镇化带动和农业产业化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是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的重要时期。促进安全生产工作全面发展,对于实现2020年安全生产状况根本性好转至关重要。
2011年以来,安全生产工作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确定的目标和任务,认真贯彻实施《惠州市惠阳区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多措并举,切实推进各项工作,安全生产形势发展平稳,逐步向好。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新《安全生产法》和安全发展理念,根据《惠州市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和《惠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统筹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升级,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创建平安惠阳,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我区“十三五”重要专项规划,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战略性、指导性和政策性规划,是各镇(含街道,下同)、各有关部门和企业履行安全生产职责的重要依据。
“十二五”期间,始终坚持把安全生产摆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来抓,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的决策部署,逐步建立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持续强化“党委领导、政府监管、企业负责、职工参与、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通过不断优化监管体制、创新监管机制,安全生产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各行业领域的安全状况明显改善。
(一)发展基础。
1.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
“十二五”期间,各类事故控制目标为: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稳步下降。到2015年,亿元地区生产总值(GDP)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36%,工矿商贸企业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26%,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比2010年下降30%。
表1和表2为“十二五”期间安全生产三大指标年度变化情况和各项安全生产指标完成情况。由表1、表2的数据可知,“十二五”期间,生产安全事故数和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大幅下降。2015年的事故宗数、死亡人数分别比2010年下降了87.5%、68%。全年各类事故死亡人数、工矿商贸死亡人数、道路交通死亡人数、火灾死亡人数均在控制指标以内。2015 年亿元地区生产总值(GDP)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 万人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分别同比2010 年下降55.60%、100%和1.64% 。除了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未达到“十二五”的规划目标外,其余规划目标均按时完成。全区安全生产总体形势趋于稳定好转,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安全环境。
表1 安全生产三大指标年度变化情况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全区亿元地区生产总值(GDP)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率(%)
|
0.268
|
0.207
|
0.181
|
0.162
|
0.142
|
0.118
|
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 万人死亡率(%)
|
0.308
|
0.297
|
0.317
|
0.308
|
0.294
|
0
|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
|
3.05
|
3.06
|
3.06
|
3.05
|
3.04
|
3.0
|
表2 各项安全生产指标完成情况
|
2010
|
2011
|
2012
|
2013
|
2014
|
2015
|
事故宗数
|
128
|
128
|
116
|
18
|
16
|
16
|
全年各类事故死亡人数控制指标
|
53
|
50
|
48
|
17
|
18
|
18
|
全年各类事故实际死亡人数
|
50
|
45
|
45
|
15
|
16
|
16
|
工矿商贸事故死亡人数控制指标
|
3
|
3
|
2
|
2
|
2
|
2
|
工矿商贸事故实际死亡人数
|
1
|
1
|
1
|
1
|
1
|
0
|
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控制指标
|
49
|
46
|
45
|
15
|
16
|
16
|
道路交通事故实际死亡人数
|
49
|
44
|
44
|
14
|
15
|
16
|
火灾事故死亡人数控制指标
|
1
|
1
|
1
|
|
|
|
火灾事故实际死亡人数
|
0
|
0
|
0
|
|
|
|
受伤人数
|
63
|
41
|
48
|
5
|
5
|
|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
63.11
|
99.10
|
49.28
|
10.35
|
15
|
18.05
|
2.安全生产监管责任进一步落实。
我区着力推进各级党政领导切实履行安全生产责任,严格实行“一岗双责”制度,明确安全生产责任主体,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的领导责任体系。近年来,区政府与各镇、各部门每年都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将安全监管责任重心下移,层层细化分解,责任到人,形成上下齐抓安全生产的良好局面。
3.安全生产监管体系进一步健全。
“十二五”期间,我区创新安全监管体制和工作模式,全面铺开镇委托执法。根据《广东省乡镇安全生产监管检查员管理办法》的有关要求,在村(社区)建立了巡查员制度,明确了村(社区)巡查员岗位职责。目前,9个镇都设立了安监办(所),在村(社区)设立了巡查员机构,127个行政村配备了安全生产巡查员,区、镇、村“三级”网格化监管模式逐步建立完善,有力推动了安全生产监管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同时,为了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发展,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安全生产管理,有力促进中介机构规范行业行为、提高服务水平,“十二五”期间,成立了全省第一家中介服务中心(中介超市),为政府投资项目选取中介服务机构,极大强化了社会的参与和监督作用。
4.安全生产法制进一步完善。
“十二五”期间,为了全面加强安全生产法制建设,完善安全生产法治管理制度和规定,制定了《关于印发〈惠州市惠阳区安全警示制度〉等三项制度的通知》、《关于印发〈惠州市惠阳区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制度实施意见〉的通知》、《安全生产重大事项备案制度》、《印发〈惠州市惠阳区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府或部门规范性文件。建立了安全生产责任考核制度和覆盖全区的安全生产控制指标管理体系,完善了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工作会议制度和安全生产行政许可、检查督查、联合执法、事故责任追究等制度,安全生产工作逐步法制化和规范化。
5.重点行业和领域监管进一步强化。
我区始终坚持“依法整治、标本兼治、突出重点”的原则,强化行业安全生产准入及源头治本,深入开展重点行业“打非治违”专项整治行动。切实强化安全监管,深入推进隐患排查治理,通过加大力度取缔关闭了一批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场所。2011年以来,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特种设备、水上交通、农业机械、水利、民用爆炸物品、冶金等重点行业和领域未发生一宗较大的生产安全事故。道路交通方面发生一起死亡3人的较大以上交通事故;工商贸方面发生4起各死亡1人的生产安全事故。
6.应急救援体系进一步完善。
“十二五”期间,我区积极开展政府安全生产预案修编工作,组织修订和编制了《惠州市惠阳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和《惠州市惠阳区一般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职责》,使应急预案更能符合应急管理的新形势、新要求。同时,各镇、各有关部门认真强化应急管理工作和积极开展应急救援演练活动,督促各有关企业进行应急预案编制、评审和备案,并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基本覆盖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和领域,进一步提升了应急处置能力。
7.全民安全生产意识进一步增强。
“十二五”期间,不断创新安全生产宣教手段和方式,积极推动安全文化建设。以“全国安全生产月”、“安全生产事故警示教育周”、“三创活动”(“平安企业”、“安全文化示范企业”、“安全社区”)等活动为契机,通过广播电视台、LED屏、户外广告、《安全生产导报》、官方微博、门户网站等媒介,广泛开展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以“典型示范、以点带面,先进和适用相结合,整体规划与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相结合”的原则,紧紧围绕“平安企业”、“安全文化示范企业”、“标准化”创建目标任务,大力宣传发动,加强督导,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展。截至2015年底,完成200家“平安企业”的验收考评,验收达标197家,达标率98.5%。
8.职业病危害防治工作进一步加强。
2012年,区安监局设立职业卫生监管股,完善了职业安全健康监管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依法监督用人单位贯彻执行国家有关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和标准,组织查处职业危害事故和违法违规行为。建立职业危害信息数据库,严格实行职业危害申报和职业卫生安全许可,共普查企业1392家,职业病危害因素申报1392家,申报率达100%;深入开展涉尘、高毒等职业危害用人单位负责人、劳动者职业卫生培训,培训率达到90%以上。
1.安全生产领域改革迎来新契机。
基于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特点,我区在未来几年内将重点扶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精细化工产业、汽车产业、现代服务业五大支柱产业,使五大支柱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成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国家、省、市和我区安全生产领域改革的深入推进,不断新谋划、新布局,开创新局面、新变化,将为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和攻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社会治理创新带来新局面。
我区坚持传统社会管理模式的改革与创新,通过创建全省创新社会管理引领区,实施社会治安“平安细胞”等一系列民生工程,促进了社会法治化水平全面提升。同时,社会公众对自身安全健康权益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社会舆论对安全生产状况日益关注,对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效能、事故灾难处置应对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必将产生强大的推动力。
3.经济发展迎来新时代。
我区地处深莞惠三市交界处,区位优势明显。相邻的深圳正在进行产业梯队转移,我区将抓住这个重大契机,实施产业链招商行动计划,吸引产业链上下游客商前来投资。实行招商引资项目联审制度,明确将行业性质、投资强度、税收产能、结算平台、建筑容积率等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着力引进符合我区产业发展方向的优质项目。外来资金的不断引入和增长,为加强安全生产资金投入,强化安全监管监察能力建设,推进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落实,切实提升安全生产水平,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1.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等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作出了坚持安全发展、强化红线意识等一系列重要指示,尤其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强化预防治本,建立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以可控方式和节奏主动释放风险,重点提高安全生产方面风险防控能力。潜在的安全隐患和安全投入的不足,势必会制约安全发展;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后和安全管理措施的薄弱也会滞后经济发展。这就要求各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新时期、新常态下,居安思危,强化监管职能,坚守红线和安全容量,认清新特点、找准发力点,破解安全生产的热点和难点,全面深化落实安全生产领域各项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任重道远,不容松懈。
2.安全生产基层基础薄弱。
我区农民工较多,文化专业素质普遍较低、技能水平相对较差、安全意识比较缺乏,因此给安全技能培训带来了很大压力。部分生产经营单位尤其是小微企业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管理制度不落实,安全管理机构不健全;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三违”问题比较突出,事故隐患屡查不绝,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未能有效落实。同时,基层安全监管监察执法力量薄弱,执法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执法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装备配备不足;应急救援体系不完善,应急处置能力有待提高;安全生产技术支撑能力欠缺,部分安全生产共性、关键性技术难题尚未取得明显突破。
3.经济社会发展对安全生产工作任务要求日益提高。
多年来,我区经济总量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安全生产形势发展相对经济发展滞后,但随着坚持安全发展、强化红线意识等重要指示深入人心,新《安全生产法》修订后,安全生产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全社会对安全生产的关注度和期望值不断提高,对政府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执法效能、事故灾难应对处置能力、安全文化建设的要求越来越高。免受职业危害、实现“体面劳动”正日益成为广大从业人员的共识,劳动者对自身安全和职业健康权益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对安全生产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安全发展观念,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以改革创新为主线,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中心任务,以防范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遏制重特大事故为重点,着力构建“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的安全责任体系,强化预防治本,改革安全评审制度,健全预警应急机制,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及时排查化解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频发势头。夯实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安全生产工作本质安全水平,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确保到2020年安全生产状况根本好转,为“平安惠阳”建设保驾护航。
到2020年,安全生产法规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信息体系、培训体系、宣传教育体系和应急救援体系等进一步完善,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落实,生产安全事故和职业病得到有效控制。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有效遏制各类事故反弹势头,确保到2020年亿元国内生产总值(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工矿商贸企业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等目标指标与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相一致(规划目标指标见表3)。
表3 惠阳区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目标指标
规划指标——相对指标
|
序号
|
指标名称
|
规划值(2020)
|
1
|
亿元国内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下降 15% 以上(预测)
|
2
|
工矿商贸企业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
完成市下达的任务,力争零死亡
|
3
|
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
|
完成市下达的任务,保持3.0以下
|
4
|
职业危害申报率(%)
|
达到100%
|
规划指标——绝对指标
|
序号
|
指标名称
|
规划值
|
1
|
各类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
|
不超过市下达的年度控制指标
|
2
|
工矿商贸事故死亡人数
|
不超过市下达的年度控制指标
|
3
|
较大事故起数
|
零控制
|
4
|
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
|
不超过市下达的年度控制指标
|
三、主要任务
1.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
贯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安全生产工作要求,严格执行“三个必须”(“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全覆盖制度。建立安全生产“四张清单”:责任清单、考核清单、监管清单、信用清单。构建各镇、各有关部门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体系,加强绩效考核,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健全安全生产“一票否决”的管理考核监督机制。建立责任倒推机制,完善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企业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加大对事故企业及其负责人的责任追究力度,实行企业负责人事故任职资格终身否决制度。完善安全生产企业“黑名单”制度,健全施工企业和从业人员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
2.深化安全监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坚决贯彻执行国务院、省、市部署,顺应社会主义市场化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推进安全生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扩大镇级安全监管部门管理权限,增强基层安全监管部门行政效能,发挥市场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自我安全发展活力。公开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全部审批事项清单,建立完善依法行政的制度和程序,促进规范管理,接受社会监督。坚持减政不降低行政执法质量、放权不弱化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推动安全监管重心下移、关口前移,严把安全生产关。
3.完善安全生产综合监管机制。
按照安全生产“谁许可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及“属地管理”的原则,落实各行业(领域)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明确完善新能源、新行业、新材料的安全监管主体(如废品回收、再生资源、轻质砖等),确保做到统一协调、权重明晰。坚持专项整治和日常检查相结合的监管模式和手段,严格企业安全生产准入前置条件,全力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4.加强安全监管监察执法能力建设。
进一步加强镇、村基层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和行政执法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对村(社区)安全工作人员的工作指导和业务培训,逐步建立健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安全监管、执法监察、应急救援和职业卫生监管机构和队伍。推进安全监管部门和执法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加强执法专用车辆、现场监督检测装备、职业病危害因素快速检测装备以及听证取证装备的配置,使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具备机动性执法、现场监管监察、取证听证、通信联络、信息处理等各环节的系统配套执法能力。
5.创新安全生产监管监察执法手段和方式。
积极发展安全生产中介机构承接政府职能转移,为政府安全生产、职业卫生监督监察提供技术支撑服务,为企业提供相关技术服务,力求达到一种全面监管、相互监督、互相合作的理想监管状态。同时,大力推动安全生产的网格化、主体化、基层化、行业化和技术化管理,逐步改变传统监管思路,加强监管执法的主动性,逐渐向“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方式转变,把监管的工作重心从事故责任处理转移到事故预防上。
1.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
进一步健全企业主体责任体系,落实“党政同责”要求,董事长、党组织书记、总经理对本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共同承担领导责任,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切实做到安全责任、安全投入、安全培训、安全管理、应急救援“五落实五到位”。明确各级管理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或兼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实施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和安全生产评估管理办法,构建安全生产内控机制。
2.规范企业安全生产行为。
继续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全面督促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及冶金等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正常运行,使标准化建设贯穿于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夯实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强化企业风险管理和过程控制,注重绩效管理和持续改进,努力推动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严格企业作业现场管理,督促企业定期组织检查,及时制止和纠正“三违”行为,落实事故防范及重大危险源监控、隐患排查整改和职业病危害防治措施,切实做到隐患整改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和预案“五到位”,严防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3.推动地区主导产业本质安全化提升。
鼓励和引导主导产业选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方法、新材料,支持现有设备、装置的技术革新,优化生产作业流程、加强技术改造升级,尽可能采用智能机器人代替人工劳作。鼓励和支持企业加大安全设施和技术装备投入,提高工艺及装备的本质安全,积极推广应用安全生产和管理技术,彻底淘汰落后工艺技术装备,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证。
1.道路交通。
积极实施公路“安保工程”,开展公路危险路段、事故多发路段、危桥等的排查治理,加强对客运、危险品运输和农村客运等重点车辆的监督检查,完善农村公路安保设施建设。健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协调联动工作机制,加快交通系统安全生产应急资源整合,统一调度机制。按照“平战结合、分级储备、统一指挥”的原则,依托企业,建立道路运输应急保障车队和公路抢险应急队伍,强化应急运输队伍、应急运输装备的建设和管理,加强应急演练。全面推进车辆运行的全程动态安全监管,督促运输企业安装并使用卫星定位装置,加强营运车辆安全技术管理和驾驶员安全管理,严格落实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建立健全超限运输源头治理的管控体系,全面实施货物装载源头巡查制度。严格落实黑名单制度,将货运车辆违法超限运输纳入诚信考核体系。切实把好车辆准入关,加大对营运车辆非法改装行为的打击力度。从严从重查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到2020年交通各类违章率下降20%。
2.消防安全。
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消防管理体系,认真落实安全消防工作责任制。健全完善覆盖城乡的消防力量体系,规范合同制消防员的招收、管理和使用,全面推进政府、企业专(兼)职和农村、社区志愿消防力量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消防事业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高全区消防经费保障水平。加强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管理,尤其是农村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应该与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同步建设、同步发展,确保建成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市政消火栓建设率达到100%。创新政府专业消防队和企业、社会应急救援消防组织的管理体系和协调机制,完善鸿海精细化工基地和大中型企业应急救援消防队伍建设,形成统一指挥、分级管理、互相支援的协调机制。同时,针对不同类型事故科学配制应急资源和消防器材。配齐配强消防站车辆器材装备和消防员个人防护装备,不断提高装备科技含量,确保消防安全保障能力满足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加强对高层、地下建筑、人员密集场所、城中村、“三合一”场所、大型工业园区和石油化工行业的安全监管,实施火灾隐患综合治理,及时消除火灾隐患。提高全民消防安全素质,制定并组织实施全民消防宣传教育培训计划,将消防法律法规、火灾预防知识、火灾扑救、人员疏散逃生和自防自救知识等内容纳入全民安全教育培训内容,单位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以及特殊工种(危险工艺的特种作业人员除外)从业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率达到100%。
3.化工及危险化学品。
加强化工产业规划布局,按照“后建服从先建”的原则,对已有的化工企业实施保护,减少对企业的影响,同时,规范化工园区或化工集聚区的安全监管。严格危险化学品行业企业市场安全准入制度,强化源头管理。完善企业安全设施和强化长效安全管理机制,推进生产装置、储存设施本质安全、自动控制、安全联锁监控系统。健全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运、使用等全产业链监管机制。监督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深入排查治理事故隐患和职业病危害,持续推进安全标准化创建工作,开展提升化工企业本质安全水平专项行动。推进危险化工工艺的生产装置设施的自动控制系统及安全监控系统建设,建立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安全动态监控平台,强化“两重点一重大”(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监管,鼓励相关企业采用新技术,改造提升涉及”两重点一重大”的设备设施。依法淘汰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工艺落后的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企业,对安全防护距离不达标的化工企业实施搬迁淘汰。实施危险化学品和化工企业生产、仓储安全环保搬迁工程,加强安全生产基础能力和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切实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烟花爆竹。
严格实施烟花爆竹经营许可准入关,推进烟花爆竹经营的隐患排查治理。加强烟花爆竹布点规划,推进集约化建设,合理控制烟花爆竹经营企业数量。完善烟花爆竹经营领域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加大经营、运输、储存和燃放各个环节的安全监管力度,加大联合执法力度,依法查处非法生产经营烟花爆竹的行为,防范重特大烟花爆竹事故。积极推动烟花爆竹行业投保安全生产责任险,有效发挥保险的风险预警和防范作用。
5.非煤矿山。
加快推进安全标准化建设,将标准化工作纳入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目标考核,促使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范安全生产行为。严格安全审查和许可,认真落实整顿关闭政策,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推动非煤矿矿山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规范化生产。督促非煤矿山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勤巡查,抓隐患,落实整改。
6.建筑施工。
加强建筑市场管理和施工现场管理的“两场联动”,突出桥梁、隧道、公路、水利等重点工程的施工安全管理,强化工程招投标、资质审批、施工许可、现场作业等环节的安全监管。健全施工企业和从业人员安全生产信用体系和失信惩戒制度;加强监理人员的安全责任监督工作,督促责任主体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推进建筑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工作,强化施工作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培训。督促和检查重点地区、重点工程各项安全措施的制定与落实。对施工现场管理秩序混乱、问题突出、隐患严重的施工工地进行专项整治。通过强化监督抽检工作力度,实施在建工程建筑起重机械监督抽检,严格规范施工升降机超载、超速、超限运行和司机无证上岗等违法违规行为。
7.特种设备。
加强特种设备基层监管能力建设,提高队伍素质和业务水平,结合“八打八治”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开展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电梯、起重机及厂内机动车辆等特种设备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加强特种设备安全宣传教育,普及特种设备安全知识,增强社会公众的特种设备安全意识。督促特种设备使用管理人建立岗位责任、隐患治理、应急救援等安全管理制度,健全特种设备事故风险防范机制,保障公众安全。组织制定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并将其纳入政府应急处置与救援体系。重点摸底排查城市管道燃气和化学品管线、油气站等易燃易爆设施基本情况,排查化工企业、化学品储运场所存在的隐患,构建油气输送管道保护和安全管理长效机制。
8.油气输送。
构建管道联合执法监察体系,强化油气管道监管和执法力量建设,加强执法知识培训,提高执法人员专业素质,落实监管责任。推进油气管道保护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建设,切实做好油气输送管道隐蔽工程125.3公里保护监测和安全技术保障工作,协调企业完善油气管道应急救援体系。落实油气输送管道隐患整改责任;强化油气输送管道隐患整改督导检查;依法严厉打击危及管道安全的各类非法违法行为;加快完善管道保护和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加强资金政策支持,加快推动隐患整改和应急体系建设;坚持问题导向,积极完善相关法规标准体系。
9.民用爆破器材。
强化安全监管,严禁“三违”,严厉打击“四超”(超员、超量、超产、超时)等违法行为。优化民爆器材产品结构,规范经营和使用爆炸危险源的管理。大力推广民爆器材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不断提高民爆器材安全技术防范水平。进一步利用信息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技术手段加强民爆器材的安全监管工作。
10.城市管道燃气。
推进燃气设施的建设,建立统一的应急保障气源和跨区域应急保障联动机制。推行管理管线的GIS系统和监控流量的SCADA系统,建立多元化的燃气安全监管机制。加强燃气执法力量建设,建立多部门执法联动机制。加强天然气生产与输送监督管理,落实主体与监管责任,确保输送管线安全。推广工业、民用燃气报警器和民用安全型燃具的使用,降低用气事故发生率。
1.健全职业卫生监督管理体制机制。
完善职业卫生检查机制,与市职业病防治院建立协调机制,对职业病进行治疗及诊断,并配备监管人员和相应装备。建立健全职业卫生联席会议和信息共享机制,齐抓共管,及时掌握本地区职业病的报告情况、发病规律与特点,实施重点监管。
2.加强职业危害监督管理。
一是执行职业卫生“三同时”制度,落实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督检查、职业危害申报、职业危害违法行为处罚等规章制度,强化源头管理。二是推进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网络制度,开展职业病危害普查登记和网上申报工作,建立健全职业病危害数据库。三是完善举报投诉制度,鼓励广大企业职工和群众积极举报职业卫生违法违规行为,并及时查处。四是建立职业病救治机制,研究设立职业病医疗保险,将职业病治疗纳入保险范畴,加大对职业病患者的救助,推进职业病确诊人员和疑似人员的康复治疗。
3.督促企业落实职业危害防护措施。
督促企业依法组织劳动者进行上岗前的职业卫生培训、在岗期间的定期培训,以及上岗前、在岗间、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为每一位劳动者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向职业健康监管部门申报备案。督促企业落实职业卫生责任制、职业卫生“三同时”制度、职业危害申报制度、职业危害因素定期检测制度。设置职业卫生管理机构和组织,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建立和完善职业中毒事故应急预警和突发事件的处置机制。
1.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机制。
明确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分级原则、响应方法和程序,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加快应急资源整合,建立应急资源共享和应急救援统一调度机制。健全安全生产预测预警工作机制,加强对各工业园区(特别是化工园区)安全生产状况的动态监控及预警预报,定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落实防范和应急处置措施。建立健全区、镇、园区、企业四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协调联动工作机制,积极引导和督促各企业消防队签订联防协议和开展应急救援联动演练,提高协同应对事故灾难的能力。
2.加强安全生产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建立安全生产“三库”:安全生产专家库、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库、数据库,加强安全生产应急保障能力建设。一是提升应急救援装备水平,不断提高装备科技含量,确保应急保障能力满足救援工作的需要。二是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升队伍专业素质,探索建立救援队伍社会性服务补偿机制。三是推进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建设,依托物联网技术,实现镇与区应急平台之间的对接,以及省、市、区、镇、企业之间应急的互通互联和信息交互。四是建立应急救援专家队伍,充分发挥安全生产专家库在应急管理方面的技术支撑作用。五是在危险化学品企业相对集中的片区,由政府有关部门主导,采取政企联合、企业联合等多种方式建设专职应急救援队伍,鼓励和支持化工集聚区开展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一体化示范建设。
3.完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
指导生产经营单位做好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与管理工作,加大对预案的评审力度,确保预案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建立健全应急预案演练制度,鼓励企业定期组织演练,提高演练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实用性。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应急救援队伍、特效保障能力、紧急运输保障能力、科技支撑体系、培训与演练体系、恢复重建能力等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1.建立安全科技创新体系。
继续实施“科技兴安”、“科技促安”战略,大力整合安全生产科技优势资源,推动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组建安全科技创新战略联盟,支持关键安全技术研究,推进安全生产信息化建设项目,重点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安全科技创新体系。支持安全技术产业化,重点支持安全生产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新服务业的产业化,探索安全产业园区建设,鼓励企业集聚、集约、关联、合作发展。
2.加强专家队伍和专业人才建设。
采取多渠道、多形式,落实培养措施,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培养更多的安全专业人才, 探索实行对口专招、委托培养和奖学金制度等办法,鼓励安全工程类的毕业生投身到安全生产工作中来, 同时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合作办学,大力发展安全生产职业教育。建立完善安全生产与职业卫生专家队伍,健全专家参与安全生产工作渠道和机制。
3.推动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规范发展。
大力发展安全生产专业服务机构,充分发挥其在安全生产工作的技术支撑作用。改变过去对中介服务机构重入口管理、轻日常管理的传统模式,逐步形成准入和日常管理并重的监管机制,健全以规范行为为重心的管理制度。引导中介服务机构组织制定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规范,并督促其依法履行职责,诚信经营。支持机构协会对违反行业章程或行规公约、损害行业整体形象的会员,采取行业自律措施。鼓励协会、安全生产中介机构、企业以及群众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并协助查处行业内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将查处情况向社会通报。
(七)推进安全宣传教育和安全文化建设。
1.完善安全生产宣教体系。
按照“统筹规划,总量调控,合理布局”的原则,明确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工矿商贸企业、培训机构的安全培训职责,逐步建立健全专业教育、职业教育、企业教育和社会宣传教育等全方位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体系。加强培训机构的师资力量、教学装备等软硬件建设,提升基层安全生产培训教育水平。建立考培分离、考试标准统一、资格证书统一、认证使用统一的安全生产资格考试体系。建立安全生产培训质量考核与效果评价制度。加强安全生产资格人员诚信档案管理,建立安全生产诚信信息制度和诚信信息公开查询制度。
2.提升全民安全素质和安全技能。
普及安全理念,提高全民安全意识。推进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工作进学校、进社区、进家庭、进基层、进企业活动,宣传和普及安全防护、自救互救基本知识和技能。把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纳入全民普法计划范围,把安全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大纲,支持鼓励各职业院校开设安全工程类专业。落实企业安全培训主体责任,推动安全生产全员培训、重点岗位人员专业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继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月”、消防“119”宣传周、“我安全,我健康”等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活动,形成人人关心安全、人人关注安全的社会氛围。
3.推动安全文化产业发展。
扶持、引导和发展安全文化产业,进一步加强安全科普书籍、音像制品、知识挂图、宣传单张、动漫、公益广告、网络游戏等文化教育产品的生产、宣传和推广。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品牌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出一批企业安全文化作品,唱响企业安全文化主旋律。
4.兴建安全文化教育基地。
鼓励重点行业、地区、企业建设有特色的安全文化教育基地、场馆和宣传教育展厅。积极推进各镇建立安全文化主题公园、主题街道,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社会氛围。大力推动工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安全社区建设,提升社会安全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
1.建立安全监管监察执法综合实训基地。
建设安全监管监察执法综合实训基地,强化执法人员安全专业知识及现场实操实训,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专业素质和能力水平。通过建设各类型模拟实训室(包括机械加工、起重吊装、非煤矿山等),提升执法人员技术工作能力。
2.建立全民安全生产警示教育基地。
建设危化品、道路交通事故安全教育室,利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将我国安全生产方针政策与法律法规、事故案例分析、重大事故后果及其预防控制的先进技术,通过图片、实物展览、声像影视、3D模拟情景演示等方式呈现,使全民更感官、更深切的体会到安全意识的重要性,使警示教育与安全培训有机结合。
3.建立农机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基地。
我区大部分城镇均为农业大镇,单靠农业带动经济,显然远远不够。积极开展农机大户培训工程,建立农机安全生产培训教育基地,以培养适用性农机人才为目标,大力开展农机大户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农民职业技能鉴定培训和各类农机操作人员的培训。进一步深化“平安农机”创建,加强“农机安全村”、“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切实加强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普及农机安全生产知识,深化农民群众安全法制意识,与时俱进,使农业化逐步向工业化转移。用发达的工业装备农业,用工业的方法管理农业,在农业中实现工业化。
1.推行安全生产“黑名单”制度。
严格落实“黑名单”制度,建立企业安全生产违法信息库,并面向社会公开查询。对列入安全生产“黑名单”的生产经营单位,要通过广播电视台、LED屏、《安全生产导报》、官方微博、门户网站等媒介向社会公示,并对其在经营、投融资、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授予荣誉、进出口、出入境、资质审核等方面依法予以限制或禁止,推进企业安全生产诚信体系建设。
2.推广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机制。
加快推进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火灾公众责任保险、承运人保险等安全生产相关险种的实施,形成风险分担的社会救济机制和专业组织评估、监控风险的市场监督机制。运用费率浮动机制,增强企业防灾防损意识,提高保险行业参与安全生产建设的能力与水平,改变保险机构陈旧落后的事后被动赔偿方式,建立完善保险机构主动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监督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的新型保险机制,实现安全与保险的良性互动。
(三)安全生产技术支撑工程。
1.建设区职业安全健康技术检测检验中心。
成立区职业安全健康技术检测检验机构,其主要职责有:开展相关职业安全健康技术检测检验工作,承担全区的作业场所职业安全健康技术检测检验和执法监督检测检验等技术性服务工作;开展职业安全健康基础理论研究,参与制定全区职业安全健康标准和规范,为职业健康监督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开展职业安全健康重大科技攻关和技术引进等。
2.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评估。
充分研究城市系统,分析影响城市安全的主要风险因素及突发事件,依据系统安全工程和安全科学理论,定性或定量地评价城市系统存在的各种风险,全面、客观地分析城市对风险的承受能力、控制能力和应急准备能力,剖析薄弱环节,基于城市安全风险评估结果,绘制城市安全风险电子地图,并运用信息化手段,整体呈现出各类风险点的分布及其等级情况等,明确加强城市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的工作目标、指导方针和工作重点,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形成一套城市安全规划基本制度,为党委、政府安全生产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四)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工程。
1.建设鸿海精细化工园区安全设施工程。
鸿海精细化工园区作为惠州市第一个、最大的精细化工基地,各部门应以高标准、高质量,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全力以赴,扎实推进园区及其企业安全设施建设工作。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是要重点参考全国化工园区建设工作中的亮点和宝贵经验,加强化工产业规划布局,引进先进理念,依托先进科技手段,实现园区一体化管理;二是规范化工园区的安全监管,成立园区日常安全管理机构,搭建信息共享、经验交流的工作平台;三是要强化园区应急演练和安全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园区应急能力和从业素质;四是全面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使标准化工作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发挥其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常态化效用;五是进一步完善入园安检系统,采用IC卡识别等防伪手段方可入园。根据园区内不同企业、装置的安全等级的不同,对出入证设置不同的权限,实行出入证分级制度,真正实现园区的封闭管理。
在安全设施建设工程中,建设鸿海精细化工园区应急救援基地为重中之重。该基地建成后,可采取“企办政助”的运行管理模式,成立危险化学品应急管理公司,通过开展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有偿服务、安全应急培训、为园区企业提供“门口式”服务等方式,推动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市场化运作和专业化能力建设。同时,鸿海精细化工基地毗邻大亚湾,改建的惠大高速将进一步缩短两地距离。依托国家级惠州大亚湾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的雄厚资源和丰富经验,与其建立应急救援协调机制。基地内的应急救援队伍要实现统一管理、统一训练、统一考核、统一调度、统一指挥,达到资源共享。
2.建设惠阳区应急救援装备物资储备库。
建立应急资源管理系统,加快应急资源整合,对其名称、数量、类型、存在位置、有效期限等信息进行统计,建立数据库,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调用。依托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基地及其他部门、大中型企业,加快建设惠阳区应急救援装备物资储备库,明确应急物资管理机构、储备方式方法、应急物资调运机制。
3.健全应急救援指挥平台体系。
全面健全区、镇两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平台体系,实现应急信息共享,提高应急工作效率。
(五)职业危害预防控制工程。
探索职业病危害分级管理机制,开展职业危害重点行业的监督检查,强化粉尘、毒物等有害物质的监测监控,督促指导企业落实职业危害防治与整改措施,积极推广职业危害控制技术,建立健全企业职业卫生档案,对职业危害实行动态管理,与市职业病防治院建立协调机制对职业病进行治疗及诊断。加强源头管理,对建设项目职业病防护设施严格实行“三同时”审查制度。
推进安全监管部门工作条件标准化建设,补强基层安全监管监察执法力量,加强对基层监管监察执法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知识培训。按照《广东省安全生产执法监察标准化建设工作指引》的要求:参加执法检查的执法监察人员不得少于2人;配备执法专用车辆、办公设备、现场执法装备、快速检测装备、执法防护服和个体防护用品等,配备与执法相匹配的执法监察信息实时录入系统等信息化装备,做到人手一套,提升执法监察信息化水平。
建立安全监管行政许可、执法监察、事故处理信息化系统,开发生产安全事故统计、日常安全监管监察等安全生产信息系统。搭建安全监管部门信息和数据共享平台,方便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各成员单位间的信息和工作交流。实施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工程,实现办公与办案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加强交通运输、建筑施工、民爆器材等安全生产综合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建设。加强安全教育网络平台建设,推进安全宣传教育工作网络化、信息化,使每一位公民都享有免费学习的机会。
(一)坚持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安全生产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镇、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发展经济是政绩、抓好安全生产也是政绩”的理念,建立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使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研究、同落实。把安全生产重大指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考虑,整体实施,同步推进,实现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规范安全监管体制机制。
1.推进安全生产法制建设。
进一步修订完善现行规章制度,重点加快推动有关安全监管、执法监察、应急救援和职业卫生监管等规章制度制订工作。健全完善安全生产综合协调和行业管理、责任考核和奖励激励、综合执法和部门执法、督查检查和日常巡查、重大危险源治理和重大隐患分级挂牌督办、事故查处和责任追究等机制措施。
2.加强安全生产行政执法。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许可和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建立政府统一领导,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安全生产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强化生产安全责任事故问责制度,严格规范生产安全事故调查处理,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完善安全生产企业“黑名单”制度,建立与项目核准、用地审批、银行贷款、证券融资等方面挂钩的制约机制。
(三)强化目标考核和责任追究。
1.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推进普及企业法定代表人作为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和责任考核制度。强化生产过程管理的企业领导责任,严格落实企业主要负责人和领导班子成员轮流现场带班制度,实行企业主要负责人事故任职资格终身否决制度。
2.完善安全生产目标考核体系。
把安全生产纳入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健全“一岗双责”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强化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推动安全发展的责任,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和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事故问责机制,对负有责任的地方党委、政府、部门和企业的直接及相关责任人,实行“一票否决”,确保责任追究落实到位。
3.健全安全生产激励机制。
完善安全生产奖励制度,对在改善安全生产条件、防止生产安全事故、参加抢险救护等方面取得显着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对安全生产成效显着的地区、部门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安全监管部门定期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标准化建设、隐患排查治理和安全生产事故指标控制进行全面评估和公布,并将公布结果作为银行信贷的重要参考依据,逐步完善“守信激励、失信制约”的安全生产信用监管机制。
(四)完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
完善政府安全生产投入机制,加大对安全生产的投入力度,把安全生产专项资金纳入同级政府财政年度预算计划,根据安全生产实际需求逐年递增。完善企业依法提取安全经费使用监督机制,督促企业保证安全投入,加强隐患治理。加大安全生产表彰奖励力度,依法设立安全生产表彰奖励基金,对安全生产工作完成较好的各级政府、部门及相关负责人予以表彰奖励。加大安全科技投入力度,设立安全产业培育资金,推动安全产业化。设立企业安全生产技术工艺改造升级的配套的税收抵免、资金补助政策。设立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关、停、并、转等资金补助政策。
建立舆论监督和公众监督机制。完善与规范安全生产信息发布制度,发挥新闻媒体安全生产宣传和监督作用。加大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普及安全知识的力度。引导媒体加强安全生产重点工作的宣传报道,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进行曝光。建立群众举报受理制度,加大对事故隐患和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举报力度;对群众举报的重大隐患和事故彻底核查,并对举报属实的给予奖励。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安全工程科学学科”建设,鼓励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重点培养各类安全管理、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充分发挥安全生产专家在决策咨询、科学研究、安全检查及事故调查中的作用,提高其对安全生产的智力支持。
严格市场安全准入制度,提高安全中介服务的质量和公正性。做到安全生产人人参与,人人重视,切实提高安全生产工作本质安全水平,营造良好的安全文化环境。
(八)加强规划实施和绩效评估。
1.强化规划实施。
明确规划实施责任,各镇、各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各司其职,制定实施方案,对规划的主要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做到责任有主体、投入有渠道、任务有保障。完善规划管理机制,健全由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城规划组成的安全生产规划体系,形成规划实施的合力。
2.建立绩效评估机制。
由区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牵头,组织制定规划实施评估考核办法,采取灵活方式,对有关单位的规划实施情况、所采取的措施和任务完成情况等内容进行阶段性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区政府考核各部门绩效的重要依据之一。
公开方式:主动公开